第499章 立储呼声

 第499章 立储呼声 

 “南洋宣慰司使,名称是旧了点,但是接受度很大。就这个吧,海龙头为南洋宣慰司副使,以这个名义在南洋活动。”贾琏总算是开口了,秦三掌柜顿时大喜,别看是个副使,但就海龙头而言,已经是给到顶格待遇了。 

 “小的替龙头谢过大人提携。”秦三掌柜干脆的跪下感谢。 

 贾琏笑了笑:“此事本官需要上奏朝廷,官印官服,要等朝廷批准了才能正式下发,届时海龙头若是愿意,可以亲自来领,不愿意,让人代领。”这话说到这里,秦三掌柜不免有点尴尬,也就是贾琏了,换成别的官员,这门都不带让进的。 

 海龙头有安全上的担心,官员可不会理解你。一个海匪头子,你真当自己脸大么? 

 “还有一点,军备方面,驻军的库房中有一些火绳枪以及弗朗机速射炮,朝廷的旨意下来后,可以拨给海副使。战船方面,只能靠自己了。” 

 贾琏的目的是为了能把事情办成,所以呢,该出手的时候,并不吝啬。一些过时的装备,直接下拨,毕竟招安了嘛。小气就没意思了。反正接下来的新军,装备都是火帽枪了,燧发枪都淘汰了。再过几年,没准后装针击枪都出来了。 

 贾琏看来是淘汰的不值一提的装备,对于海龙头的人而言,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本来就没指望朝廷能下拨装备。 

 “小的真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对大人的感激。”秦三掌柜真是找不到合适的话来感谢了,都是做官的,贾琏这种太少见了。 

 对于海龙头而言,做官的收钱不办事,才是常态。当初给王子腾送了钱,想要招安,结果呢?海匪还是海匪,最多不打你。 

 …………。 

 茫茫大海上,一叶风帆在海浪中飞驰,风帆船能有个六七节的航速,就算是不错的。眼下这艘飞剪船,跑出了十节的速度。 

 这已经不是在海上航行了,这是在海上漂行。 

 驾驶船只的人员有三个,分别是南洋水师的队官杰瑞(原英籍),水手蔡十八,水手蔡旺。 

 第一次海试的目的地,就是天津,三人都是把脑袋悬在裤腰带上,博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这趟海试,还有送信的任务,如果一切顺利,今后广东方面往京城的奏折,都会有海路。 

 飞剪船离开广州后,一路北上,沿途停靠休整,记录数据,最终耗时二十天,抵达天津。 

 这个速度,并不比八百里加急快,但是却大大的节省了费用。八百里加急,那种搞法,沿途是要不断的换马,换人的。 

 而贾琏搞出来的飞剪船,只要三个人,如果减少沿途的停靠,全速前进,最多十五天,就能把信从广州送到天津。 

 三人的海试还在继续,来的时候沿途不但的停靠,回去的计划则是带足了水和干粮,沿途不停靠,轮流驾驶,追求极致。 

 三人上岸之后,并没有继续往京城去,而是拜托驿站把信送到京城。三人则是原地休息几天,等回信来带回去。 

 承辉帝接到贾琏的奏折时也很吃惊,因为信里写的很清楚,走海路到天津,再走驿站系统。 

 承辉帝敏锐的发现了核心优点,成本。 

 传统的驿站体系,成本远远高于走海路的高速船只。当然了,贾琏的意思不是取缔驿站系统,而是建议沿海各省,应该把海路也纳入到驿站体系中。这样做的当然是大大的节省了成本。只不过还有别的问题,就是这成本是节省了,却是理论上的。 

 啥意思呢,还是举例子吧。摊丁入亩,从数字上看,税收并没有增加多少,可以说改了个寂寞。 

 实际上呢?打掉了诸多灰色手段,让苛捐杂税没法再冠冕堂皇。 

 少了这些灰色手段的盘剥,百姓的负担实际上是减少的。 

 当然了,都是暂时的,还是那句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所以,贾琏在信里说的很清楚,造这种高速的船,目的就是为了快速的传递信息,毕竟茫茫大海,一旦开拓南洋,通信难度会大大增加。能快一点,最好是快一点。其实贾琏最想搞的是电报,问题这玩意他真不懂啊。 

 研发厅的那帮工匠确实牛逼,能搞出拉丝机来,但不等于他们能搞出电缆。贾琏都不懂的原理,指望他们么? 

 对于贾琏在奏折上提到的招安海龙头的事情,承辉帝觉得这就不算事。重点是贾琏终于开始了南洋的布局,以及贾琏对待东平王、西宁王的态度。养寇自重肯定是不算的,毕竟他们打下来的都是自己的封地。西宁王还好一点,毕竟是丝绸之路的古道,东平王那边,完全是不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