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李清的变化(第2页)

这时候起居郎没跟着了,承辉帝才开口:“陕甘如何?宁卿如何?”

这话问的很含蓄,事先有准备的李清,回答的也很有水平:“陛下秉政以来,各法深得民心,推行顺利,陕甘百姓无不称颂,圣君在朝。宁大人至长安,并无怨言,只是再三表示,陛下之仁,远超历代仁君,厚恩无以为报。”

承辉帝听了,直接略过前面一段话,毕竟所谓的民心,他能分的清楚。

“宁卿是个忠心的,只是顾虑太多,牧守一方,朕是放心的。”承辉帝话说的很含蓄,宁可作为阁臣,是不合格的。

为什么呢?过于在乎手里那点权利,过于在乎名声。

名声怎么说呢,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定义名声。当今天下,谁掌握了话语权呢?

官面上,自然是皇帝掌握了舆论的方向,民间呢?话语权依旧掌握在士绅的手里。

皇帝口中的忠臣,在民间可能就是奸臣。至于底层百姓,哪有他们说话的份呢?
李清的理解是,宁克忠诚没问题,但是私心重了。

“臣必牢记陛下教诲!以国事为先,辅助陛下,成就超越汉唐之盛世。”李清立刻铿锵有力的回答。

承辉帝满意的点点头,让李清回去休息了。

回家的路上,李清一直在复盘,发现没问题之后,这才松了一口气。

进入承辉十三年后,政坛上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令人眼花缭乱。前一阵子达到了高、潮,谁能想的到,方颂没事,贾琏没事,宁克外放了。

真的是宁克的问题么?李清认为不是,宁克只是在一个不合适的时间,发生了三子被打的事件,并且处理不当。

这才给了李清回京的机会。如果当时宁克首先惩罚的是孩子,而不是去找内阁两位大佬理论,皇帝也不会拿他来给天下官绅做样子的。

真就是时也命也!
可以这么说,如今的承辉帝威望达到了巅峰,这个时候任何人想要阻挠皇帝的变法,结果一定好不了。

士绅们不是没闹过,两江的孙化贞,举起屠刀的时候,有半点手软么?

关键还是皇帝手下有能人,否则就当初太上皇还在的时候,李逆没准就得手了,实际上他也快得手了,只是没料到杀出个贾琏来。后来李逆又搞了一个引胡骑入关,当时都认为很难解决,又是贾琏带兵出征,杀的胡骑大败。

至于承辉帝是不是一个任君,做官的是最清楚的。承辉帝在位期间,连续出现官场腐败大案,最终也没杀几个人。

后来不也宽恕了李逆么?只是要他去北海呆着就好了,苦是苦一点,总比被惦记着要强,搞不好哪天军队就杀过去了。

东平王,西宁王,不也给他们机会么?南安郡王,北静郡王,不也在京城舒舒服服的过日子么?
如果这都不算仁君,哪里还有仁君呢?

现在有一个机会摆在面前,那就是摊丁入亩的政策,暂时没有人主动去提了,那就由我来提,错过这个机会,很难快速的坐稳三辅的位子。

回到家里的李清,看着留守的老仆,熟悉的一切,忍不住鼻子发酸:“又回来了!”

承辉帝给了三天的假期,李清却一刻都不愿意等,直接进书房,展开纸笔,奋笔疾书。

朝野上下本以为摊丁入亩的政策要耽搁一阵的,没曾想回京的李清,次日就上奏折,论证了此事的必要性。

奏折的开头,谈的是他在外做官的一些感受,明确的指出,丁口税的弊端,以及给了底层官吏上下其手的机会。所以,摊丁入亩,势在必行。不但要推行摊丁入亩,还要趁此机会,严查全国隐田的现象。如果说此前方颂丢出去的是原子弹,李清的奏折就是氢弹。

关键是李清在奏折里,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案例。哪里哪里的士绅谁谁谁,中举之前不过是个寒门,家中土地不过百亩,中举之后,短短数月,名下土地达到了数千亩。还有就是徭役制度的败坏,民间小吏利用手里这点权利,导致无数中下民户破产,并从中得利。这一类做法,就是在挖朝廷税收的根,短期看不出问题,长期注定导致大量中小民户破产,就是在官逼民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