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细节决定成败(第2页)

 如果贾琏知道他的想法,会说一句:还是太嫩了。 

 就南洋新军第一镇而言,贾琏要变成私兵,那就是一道命令的事情。李元看不出来,只能说明贾琏隐藏的够深。 

 京城的时候在皇帝的眼皮底下,贾琏当然不会揽兵权,毕竟皇帝这种生物,很难对任何人放心。 

 人在广州组建新军就不一样了,弄一个参谋处顶在前面,只要把握住参谋处的人心,这军队实际上就是贾琏的私兵。 

 贾琏没太大的野心,但架不住一家人的前途命运都维系在自己身上,所以他不会把个人安危寄托在皇帝的信任上。 

 类似的情况也体现在神机镇上,别看贾琏在京城时与神机镇来往不多,但是他创造性的搞出参谋处,并且为最基层的官兵所接受,上面的各级军官,真要让下面的人去打贾琏时,多半是要被下面的人先弄死的。 

 神机营还有点不一样,自上而下利益绑定的太深了。相比之下,神机营不算私兵,但也不差太多了。 

 一身新军军官打扮的李元,每日早早来到参谋处,要求不高,我就看看。 

 贾琏得知后,示意随他去。李元每日都按时上下班似得,他也不说话,就默默的看着,偶尔不懂的地方,也会问一句,但从不发表个人意见。 

 这种做派,贾琏得知之后也很惊讶,尤其是知道李元此番过来后,以前的幕僚一个都没带时,更是惊讶。 

 可惜,不能去问李元心里究竟怎么想的。 

 实际上李元的想法很简单,以前在京城容易被人左右的原因,就是他收到的信息,都是过了好几手,从别人那里听到的。 

 当初去陕甘的时候,这种现象才算有所好转,等他回到京城,又恢复了。 

 这次来广东,对于李元而言可谓重大挫折,所以他才一改过去喜欢与幕僚商量的习惯,凡事亲自去看,去观察,看不懂的回去慢慢想不问别人。 

 眼看时间进入五月中,距离发兵的日子近了,本以为李元会一直保持下去,不曾想这日下值之前,李元登门相邀。 

 “贾先生,学生做东,宴请先生,顺便有些事情请教一二。”李元姿态摆的很低,贾琏再牛逼也不敢轻慢,这可是大位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殿下客气了,有事情只管问,卑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贾琏依旧不接受先生这个称谓,别说是李元,就算李亨,贾琏也不接受。 

 李元也不管贾琏接受不接受,继续:“孤在望海楼设宴,先生不必多虑。” 
 哦,原来是在外面请客,不是在你的住处,那没问题了。 

 贾琏听了微微一笑:“如此,卑职就不客气了。” 

 在外面请客,那叫正常的交际,去李元的府邸,那叫关系甚笃,性质是不一样的。 

 古人在这些方面分的非常清楚,在家里见客也分的很清楚。有的客人只是在中堂接待,那就是一般的朋友,如果介绍了家里的内眷,那就是通家之好。将来自己要是出事了,家属是可以相托的,受托之人为了自己的名誉,也会尽力照顾周到。 

 有个观点,古代的朝廷,道德至上,做人做事,都要讲道德,而不是讲法律。这与西方有本质上的差别。 

 人类社会的本质就是人组成的社会,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人治。西方不比东方高明多少,甚至因为去责任化,以及崇尚个人的自由,社会整体道德水准较低。为何现在西方整体保守主义抬头呢?不就是经济不行了么?所以啊,别把表象当本质。 

 推崇法治与推崇道德的本质不同,无非就是两种不同的治理模式。没必要上纲上线,踩一捧一。 

 中华文明能绵延至今,在低谷之时还能凤凰涅槃,重新焕发出生机,不外乎“兼容并蓄与时俱进”。 

 我们是文明,西方是公司,不一样的。 

 扯远了! 

 李元包下了城里最大的酒楼,宴请的客人并不只是贾琏一个,三司等衙门的主官也都一并请了。 

 不这么做呢,贾琏是不会接受宴请的。 

 区别在于,其他人都是发请帖,贾琏是李元亲自来请。 

 宴会很正式,吃喝玩乐这些不赘述。乐呵之后,李元示意伶人退下后才当着众人的面向贾琏请教。 

 “贾大人,孤这些日子观察所见,战前准备涉及面很广,有些事情比如当地的潮汐水文,又比如发动的时间选择也是精心挑选,而不是什么黄道吉日,甚至士兵穿的鞋子都考虑进去。参谋处计划之周详,涉及面之广,孤闻所未闻,甚费解,请先生教我。” 

 众人都停下,看向贾琏。说到底,这里懂军事的人,还真不多,也就是贾琏算内行了。 

 其实贾琏并不敢以内行自居,只不过眼光更为超前罢了,具体细节上,贾琏自认为不如军中的宿将。 

 “殿下所问,贾某不敢说回答正确,只能说一些个人浅见。殿下与诸公,姑且听之。”贾琏不紧不慢的说话,众人纷纷表示:“制台过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