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商税翻了十倍!商业迎来了春天!!【(第2页)

 与此同时松江的棉布这段时间也进入到了繁盛的阶段。 

 所以真正跨省跨地域的大买卖人,比当地的官府还要老实。 

 那买卖人当然半个铜子儿给出去都心疼,能漏税就漏税。 

 据上元县、江宁县统计,自正月至四月初六以来,京城共计往来商人比之去年,多出两万四千二百人。 

 新年刚过就遇到雪灾,这种关乎一年气运问题的灾难,解决不好真可能会丢乌纱帽,所以不能轻易接。 

 礼部尚书的脸上现出尴尬之色。 

 在之前商人被禁止穿绸裹缎。 

 统计来往京城的商户有多少? 

 京城。 

 人口往来比之去年多出十六万有余。 

 其他官员在听到这些的时候充其量就是震惊一下,但对赵勉来说上面的每个数字都是赤裸裸的在嘲讽他。 

 在对待商业这件事,朝廷官府都一致的,对买卖人限制减少后,无数的买卖人,把全国各地的货物拉到京城周边来进行贩卖。 

 在这个过程当中倒卖粮食和运输业,成了最赚钱的行当,引起了整个天下的一次商业热潮。 

 他们遵纪守法,把大量别区的文化、美食带到天下各地。 

 而这所谓的朝贡,那些藩属国,天天拿些根本不值钱的东西,就换走了大明王朝大量的瓷器、丝绸、茶叶。 

 原本在朱元璋的想象当中,买卖人在天下游走,一定会带来很多的骚扰。 

 溧水县及周边县,雪灾影响经由以工代赈,基本解决,灾民陆续返乡者十之七八。 

 官员们听到这样的话纷纷赞同。 

 “自朝廷解除上任的部分禁令之后,镇江、常州的粮米大量输送至京城,降低了京城米价。 

 整个天下似乎都因为这两条禁令的解除,忙活了起来。 

 商号入驻两千一百二十家; 

 统计因为人多了之后,交易产生的税收有多少? 

 从开春各地涌过来的做买卖的人,好像一夜之间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每天京城都热闹非凡,商品云集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 

 甚至江南一带的驿站,更是在这两个月,挣了不少钱,带动了当地的饮食和餐饮业,连厨子这个行业都涌现出了不少的人才。 

 连朝廷都跟着收到了不少的商税。 

 而且他们发现,自己已经掌握了一门新的技术——工匠活,他们学的非常快,又经过实践,立刻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工匠。 

 所以家里面根本就没有丝绸和丝绢。 

 他们明白好好交税,就能好好做买卖,为什么还不交? 

 朱元璋一听这话就来火:“不听话就出兵攻打,每年拿大明如此多赏赐也未见他们多听话。 

 大量的买卖人嗅到了这些商机,四散而开,开始全天下贩卖东西。 

 其实说来也是搞笑,丝绸和丝绢,本来就是有钱人才能用得起的东西,而商人不正是有钱人居多吗?却不允许他们穿丝绸。 

 连当地的官府都开始为了创收,把驿站当客栈来用,只要给钱,就可以使用。 

 就比如苏州、杭州、松江一带的富商,都是有钱的,只能偷偷摸摸地在家里面穿。 

 这些数字好像一直都在说——没眼光啊!没眼光! 

 但是他却不得不再次说下去。 

 朱元璋严肃道:“爱卿奏来!” 

 可是那些买卖人却并没有停下脚步。 

 每天十文钱啊,这是多少普通人家几天也挣不到的工钱。 

 加上解除了对买卖人的部分限制,京城居然好像变了天一样,多出的十几万人,让京城买卖家都疯了。 

 以工代赈居然这么厉害,朝廷没花钱,太庙、社稷坛、夫子庙、贡院、京城许多条道路都给修好了。 

 守在的百姓高高兴兴地拿着钱,返乡的返乡,留在京城做善后工作的做善后工作,井井有条。 

 因为大量的买卖人被放开的限制,松江棉布原本就蜚声海内外,不少的买卖人不需要担心官府的刁难,而大量地进行贩卖。 

 那里有许多番僧其实非常地有钱,他们手上掌握了大量的物资,可是苦于朝廷的禁令,有许多东西根本运不上去。 

 其中有工匠带着手艺,被提拔为工长,开始训练青壮年,一时间干得是如火如荼。 

 这个时间一直持续到了洪武二十四年的三月,马上要开春之时,才终于是消停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