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国之大计!东征倭国!灭其国!富大(第2页)

 因为在小日本的岛上作战的这些将士们,要吃、要喝、要穿。 

 朝廷完全可以大面积给他们补充。 

 甚至朝廷可以直接给他们下单,给所有的卫所官兵都更新一批棉被棉服。 

 让每一个将士都能够穿上新衣服、盖上新被子嘛。 

 而在这种情况之下,原材料的需求会无限增加,棉花的种植也会进一步的促进,带动的是整个产业的发展。 

 这带动不仅仅是纺织业,还有像陈寒刚说的运输业、造船业、粮食生产业。 

 接着陈寒再次说道:“当然在打仗的同时,想稳定住国内的环境,应该要开始布置一些惠民政策了。 

 就比如说粮食政策这块。 

 粮食的生产,一直都由老天爷来决定,如果大明王朝真要发展,在这种小冰河时期马上要到来,各种天灾人祸不断的行情下,参照现代社会的应对政策可以由朝廷出资。 

 在粮食生产之后,统一收购一批粮食,用于存储在各省的粮食大仓里。 

 这个收购价格可以高于市面贩卖价格,这是为了补贴老百姓。 

 既然朝廷可以从小日本那里源源不断的挖到白银和黄金,那么就得不断的给老百姓们提供福利。 

 福利从哪里来?直接发钱是不现实,那就补贴农业,刺激农业。 

 毕竟农业、工业,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老百姓们看到连种粮食都能够赚钱的时候,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而朝廷这时候呢,每年收购一批粮食存放在大仓里边,可以把这些粮食运往西北、西南等粮食产量较低的地区。 

 把这些粮食投入到市场上,压低粮食价格,减少百姓们在吃饭问题上的难处。 

 只有稳定的粮食价格,才能让百姓们对朝廷公信力,有充足的信任。 

 如此老百姓们的粮食问题,就不会一直受控在那些大粮食生产商手上。 

 不会因为一场灾难,就不得不把土地变卖,然后卖儿卖女去吃顿饭。 

 这不仅是一种均衡粮食价格的方式,也是促进粮食价格稳定,以及在灾难年之时,保障百姓们能吃上饭的政策。 

 让全天下老百姓能吃上平价粮食,减少他们造反的可能性,让他们稳定地生产,从宏观上来说,朝廷是永远不亏的。 

 整个国家都在快速良好的循环之中生活,老百姓、买卖人、朝廷的利益都得到了保障,官员们又加了俸禄,这才是盛世应该有的迹象。” 

 蒋瓛在边上听完了之后都想着说自己赶紧去参与这一次的东征军。 

 黄金白银黄朝廷拿九成,东征军拿一成,那得是多少。 

 一座银矿最高年产八百万两银子,那也就是说,其中的七百二十万两运回朝廷,剩下的八十万两银子就可以自家分。 

 陈寒的意思是,每一批次的东征军不超过三万,也就是说两万来人,八十万两大家分,这还仅仅只是看得见的生产量。 

 如果自家努力努力,奴役足够多的小鬼子去挖矿。 

 让这个年产值增加到一千万两,甚至一千八百万两,这个钱朝廷拿的多,自家也拿的多,这就是多劳多得。 

 反正就算是累死那些小鬼子,也无所谓。 

 这是最好的刺激,又可以成立了战功,又能创收。 

 这样的战争才是对将士们来说是最大的刺激。 

 谁不想去啊? 

 在那里待个一两年,可能就把钱给赚回来了。 

 而且人家陈寒说的很对呀,有火枪兵这种高级兵种,怎么还要和那些小日本鬼子拼刀。 

 我隔着一百来步,砰的一枪把你给打死,你的刀难道能够做到一百米长吗? 

 想到这里之后,连蒋瓛这种正三品的高官都忍不住这种诱惑,更不要说普通的将士。 

 当然陈寒最损的还是,在人家日本岛上面分成两个朝廷的时候,故意拱火。 

 他的意思其中南朝廷现在已经快要支撑不住了,大明王朝可以支持南朝廷,让他们反攻。 

 甚至蒋瓛相信,如果北朝支持不住了,那陈寒一定会支持北朝,那这场战争永远停不下来。 

 大明王朝的东征军又可以报仇、又可以创收,而且还拉动了国内的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