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老朱的海纳百川让陈寒刮目相看(第3页)

 而且还要让他发扬光大。 

 而现在陈寒这么一说,更是让他感觉到骄傲。 

 说得公正一点,当年朱元璋杀这么多贪官,扭转了官员贪污的风气,这也是他的功劳之一。 

 所以他接受了自己的缺点,也看到了自己所引发的问题。 

 他能说出这种话来,就说明他能包容戏剧,并且能够相信这些东西能发扬光大。 

 陛下,您虽然是个古代人,但不得不说,您这种头脑真是让人佩服。” 

 在他的眼里面,这只不过都是旁门左道而已。 

 是因为这些皇帝的出身决定了,他们无法对底层具有包容性。 

 可没有想到自家的堂弟,堂堂的皇家子弟居然去搞这样的东西。 

 毕竟洪武二十四年,他父亲因为擅自在凤阳府接见了自己的老丈人而触怒皇帝陛下,被贬到云南去之后的一年多,家中偌大的家业所有的事物,都是由他一个人来打点。 

 朱元璋笑道:“好好好,既然你都给出了这么高的评价,那就让他们多多排练。 

 而朱有燉拥有先天的优势,他不用愁吃喝,家底又十分殷实。 

 边上的朱允炆发出不屑的嘘声。 

 皇帝是绝对不会去让自己的子子孙孙学习的。 

 他本身只是想为自己的先生打抱不平。 

 百姓听不懂咱们发的文字资料,但是他们喜欢看戏呀,只要让老百姓们看戏,只要老百姓们喜欢,那就可以宣传咱们现在的改革,能够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即便写了一个好本子,也不能够署自己的名字,因为这样传出去之后,势必会在士林当中没有面子。 

 都用在了应付科举上面,哪里还会有半点的文化上面的创新。 

 当初他是有一些资本说这种话的,毕竟开元盛世不是开玩笑。 

 觉得自己的功绩已经足够压倒所有人对他的弹劾。 

 这些东西不过就是民间那些个没有出息的读书人才会去做事情,难登大雅之堂。 

 这是一个能够接受新事物,而且他真的是自底层、中层、高层、顶层都经历过了的人。 

 他年轻时候当行脚和尚,流浪乞讨于人间,接触了太多三教九流,接触了太多人情世故。 

 甚至不得不去私塾当中教书,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可是没有想到,陈寒却给出了这么高的一个评价。 

 伱的意思是说,一开始你就没有觉得皇帝陛下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喽。 

 说实话,本来写戏剧本这些东西对于一般的读书人来讲,那就是在不学无术,那就是在浪费精力。 

 朱元璋却能接受,这就是他与其他皇帝不一样的地方。 

 特别是当着这么多文武官员的面来排这么一出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定会成为陈年旧病,会爆发出许多的问题。 

 这一点来看就看得出来他年少老成,而且相当的务实,小小年纪就已经相当的成熟了。 

 觉得肯定的改革,更是能够意识到自己所制定出的那些一个制度,虽然在洪武一朝还能起点作用。 

 所以这也是所有人都希望他早点死的原因吧。 

 自己的子子孙孙能够参与到改革当中,其实也是他的一个推动。 

 让所有人都能够知道,自家先生改革是有多么的重要,多么的有作用。 

 当初他之所以会如此的偏执,并不是他不能接受东西,而是没有新的东西来接收。 

 把丞相都给撤了然后集权到巅峰。 

 甚至它更是开创了改革最重要的一环之一。” 

 陈寒这么一说,十一二岁的朱有燉激动得小脸通红。 

 所以他嗤之以鼻。 

 他的阅历,他的眼界已经不是一般的皇帝所能比的。 

 要不然的话他不会支持自己的子孙。 

 就是这么说吧,他的人生厚度要比一般人要厚太多。 

 便是那些皇帝,也没有他这样的人生厚度。 

 所以他能够接受这些东西,而其他的皇帝不一定能够接受,这也是朱元璋的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