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燕王朱棣看到水泥路震惊无比!(第3页)

 按照我家老大所说的,那可是陈寒发明出来的配方搞出来的。 

 这种水泥,两个优点。 

 第一,铺上路面之平坦,而且坚固; 

 第二个优点,不怕被水泡。 

 两位兄长,你们想一想,这要是咱们大明全天下都铺上了这样的路面,即便是在下雨天急速行军,还有因为下雨天就耽误行军速度的说法吗?” 

 说着周王更是用力的踩了几脚的水泥路面,“你们踩一踩试试看,其实水泥路面才是现在京城最大的变化。” 

 燕王朱棣和晋王早就发现了。 

 可是当他们听完了周王的话之后更加是惊诧万端。 

 这也是战争之时的利器。 

 燕王更是想到,如果在北平和太原之间修建这么一条快速道路,那么今后两边的重镇哪一方发生了敌情,都可以迅速增兵。 

 最重要的是粮草的运输,将会大大减少路上耽误的时间。 

 他们两个经常打仗,很明白军情如火,战机转瞬即逝。 

 很多时候不能够去追击敌人,都因为害怕将补给线拉得太长。 

 一旦被人家截断粮道,就意味着完全丧失战斗力。 

 一场战争的胜负,往往不是军队的士气有多么的尖锐,也不是武器有多么的先进,更不是各个士兵有多么的悍勇。 

 就是这好像不起眼的后勤补给最重要。 

 前方的将士一天不吃饭,都不可能有战斗力。 

 粮道一旦被人家截断,那就意味着全线崩溃。 

 所以自古以来打仗都是——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燕王朱棣和晋王两个人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里边看到了兴奋的目光。 

 周王也不傻,跟他们讲这些就是要让他们知道,水泥对于边防来说有多么的重要。 

 只不过他并没有在过多的说什么。 

 而是带着两位兄长到了三山街口去看自家长子排练的戏剧。 

 这一出戏剧还是像陈寒之前所要求的宣传改革。 

 宣传改革之后,百姓们过得有多好。 

 宣传改革之后,商业提振,百姓们的日子过得更加丰富。 

 不仅仅是在京城周边,江南地带改革的风气更是高涨。 

 百姓们看到了其中的好处,商人看到了商机,官员看到了俸禄的加倍,百姓看到了赋税的减免。 

 读书人看到了另外一条路。 

 虽然现在整个儒家因为陈寒整倒了孔家,读书人都战战兢兢。 

 但是京城乡试照常举行,让大家都看到了希望。 

 正如陈寒说的那样,陈寒针对的是卖国求荣的孔家,并不是孔子所创造的儒家思想。 

 读书人依旧可以科举入仕,如果不想科举入仕,也可以去考陈寒开设的工程学院。 

 在工程学院顺利结业,取得了结业证书之后,也可以通过选拔进入官场。 

 甚至陈寒屡次说过,相较于科举出身之后的读书人,需要到翰林院去再待一个三五年,然后轮到空缺下放。 

 如今科学教育出来的学生,空缺很大,基层尤其需要这样的官员。 

 进入工程学院之后,能够获得的机会会更多。 

 所以很多的读书人,即便是嘴上说着,陈寒打倒孔家是亵渎圣人血脉。 

 然而他们的身体却很诚实地觉得。 

 即便是乡试不顺利,那么陈寒的工程学院也是另外一条选择的道路。 

 燕王朱棣和晋王,以及周王在看完了朱有敦排练的戏剧之后,分外的感慨。 

 尤其是燕王十分的震惊。 

 即便是知道陈寒的改革,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 

 但怎么都没有想到陈寒的改革,居然如此的深入,已经要到达所有人的底线。 

 甚至燕王朱棣更是觉得,随着陈寒的改革,大明王朝今后的发展,将不会再像之前的朝代那样。 

 一定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在他感慨万端之时。 

 忽然有人在大街上大喊起来:“侯爷回来了,侯爷回来了,马上要进京了,就在三山门! 

 听说侯爷从曲阜招到了一大批愿意到工程学院去上学的百姓,那可是从圣人故里招来的学生啊。” 

 这话就像是一枚炸弹一样在整个大街上炸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