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郑和有机会提前下西洋!傅友德(第3页)

 所谓的开中法:是明朝洪武时期为了防止瓦剌和鞑靼对中原的袭扰,设立九边进行防御。 

 由于九边距离帝国的统治中心遥远,后勤补给困难重重,为了减少这种负担, 

 洪武三年,朝廷与山西商人达成了一个协议, 

 山西商人向大同、居庸关等几大边关要塞输送粮食, 

 山西商人获得了合法贩卖“官盐“的资格。 

 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减轻了朝廷补给九边的负担, 

 但是却损失了相当大份额的盐税。 

 山西人商人不仅获得了河东盐池的盐引,也迅速借此垄断了两淮的盐引。 

 朝廷虽然节约了每年九边的五百万石的后勤供给,却也损失了大规模的盐税, 

 在更大程度上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简单地说,明初是商人把内地的粮食、粮仓运到边防, 

 然后官府以什么来补偿呢? 

 给你盐引,相应地运多少粮食给多少盐引,然后拿这个盐引到盐场去领盐、去销售,商人赚的是差价,也就是所谓的输粮换引, 

 这个就是开中制。 

 所谓盐引,就是垄断运销盐的凭证。 

 而现在陈寒正在大力推行水泥路和官仓建设。 

 运输条件会很快好转, 

 今后粮食统筹由朝廷来做,即便是九边的粮草,也无需商人来负责。 

 这一来就能减少商人在其中谋取不当利益的机会。 

 而陈寒到时候给晋王推荐的法子,就是拿这个去卡晋商。 

 接着陈寒再次道:“殿下,如今镇守在大同和长安一带虽然有宋国公冯胜和颖国公傅友德,但他们年事已高,我想您也不好意思去要求他们披甲上沙场吧!” 

 提到这两位国之重臣,陈寒是非常惋惜的。 

 他们两个被清洗完全就是因为倒霉催的。 

 别看傅友德年纪比晋王朱棡大了二十多,但是他有个小女儿,却嫁给了朱棡的嫡长子朱济喜为妻,而且还是正妻。 

 傅友德是朱棡的亲家。 

 而冯胜跟周王朱橚还有常遇春的儿子,郑国公常茂,关系更加亲密。 

 冯胜的大女儿嫁给了常茂,小女儿嫁给朱橚。 

 而且这两个人多次与秦王朱樉合作,关系亲密。 

 所以这就理清楚了为什么傅友德和冯胜的死,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姻亲关系,导致他们之间藕断丝连,牵一发而动全身。 

 朱棡听到自家亲家那也是胆怵,同时也是心疼。 

 总不能今后打仗还得让这年纪都快六十的哥俩上阵吧,如果真这样了,那年轻一辈的羞愧死。 

 晋王笑道:“的确是不行,那老哥俩年纪太大,也得休息休息了。” 

 陈寒笑道:“对嘛,经商方面,到时候您去拿捏晋商。 

 武将方面,我给您推荐两员悍将。 

 一是平安,一是盛庸!” 

 平安他们都知道是朱元璋养子的确是一名悍将。 

 而且现在正当年,三十来岁。 

 可是盛庸又是哪一个? 

 朱元璋和朱标听完了陈寒的话之后眼前一亮。 

 因为陈寒在眼睛还没好的时候,分析朱允炆和他的叔叔朱棣之间的那场战争当中提到了几个人。 

 其中就有盛庸。 

 盛庸带领着朝廷大军与燕王进行鏖战,打的是有来有回,相当是不错。 

 当然朱元璋他们不知道的是,在靖难之役的东昌之战中。 

 盛庸将朱棣包围,差点把朱棣搞死,最后还是张玉、朱能率军相救,才让朱棣突围而出。 

 当然张玉自己却被盛勇大军包围,最后力竭而死。 

 由此可见,盛庸的军事才能之强。 

 现在推荐给了西洋分会,那也是人才得到了重用。 

 朱元璋和朱标是知道盛庸的才能的。 

 这样的人才在洪武朝没有被重用,陈寒考虑得很不错。 

 晋王却有点疑惑了,“平安老哥,当然很不错,带兵和治军都相当严整,可是这盛庸又是何许人?” 

 朱元璋解释起来:“盛庸现在来是济宁卫指挥佥事,可千万不要小瞧了, 

 他是一员稳重的年轻将领,以后在你的麾下,一定能发挥出相当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