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改变历史走向!朱标挺了过来!(第3页)

 纷纷是称道太子和皇帝陛下的仁慈, 

 以至于这一年的太子朱标的生辰搞得是轰轰烈烈,全天下都跟着庆祝。 

 正因为大家火,都不知道这当中到底是因为什么,所以才显得有一些令人猜测不到的东西。 

 可是呢,朱元璋和朱标也不去解释。 

 知道详情的也就是太子朱标、朱元璋、江都郡主、礼部尚书凌汉和锦衣卫指挥使蒋瓛。 

 而知道详情的江都郡主,才真的感受到了自己的父亲活活过了洪武二十五年的四月二十五日, 

 也就是原本是太子坐标的逝世的日期的时候, 

 当天晚上可以说是哭的是差点肝肠寸断。 

 只有太子朱标身边亲近的人,才会知道太子坐标这些年以来有多么的辛苦有多么的不容易。 

 要说整个上下五千年的太子,有三个是让人意难平的。 

 秦始皇的太子扶苏; 

 汉武帝的太子刘剧; 

 第三个就是明太祖的太子朱标。 

 不过扶苏和刘据,他们的悲剧都具有必然性,而且即便顺利即位,也不一定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可是朱标就不同了,这个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意难平了。 

 首先,朱标的结局并没有必然性,可以说是纯粹的意外。 

 朱标是病死的,可是他不是那种从小体弱多病的类型,即便是刚得病的时候也没有表现出会病死的症状,这也导致了对于朱标死因的诸多阴谋论。 

 陈寒甚至也给出了好几种阴谋论。 

 了解一点明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对朱标的宠爱程度,那基本就是倾尽所有了。 

 甚至什么常务副皇帝啦、朱标造反朱元璋带头投降啦之类的梗更是层出不穷。 

 虽然有点玩笑的成分,但也可以看出来。 

 所有看明史的人都认同,朱标在朱元璋心里面的地位。 

 那么朱标如果没有意外病逝,顺利即位是否会改变大明的局势?那基本是必然的。 

 朱标不死肯定能顺利即位。 

 朱元璋对于朱标的宠爱有太多依据。 

 首先朱标十三岁封太子,这个时候朱元璋刚当皇帝。 

 也就是说朱元璋做皇帝的第一件事,就是册封皇后和太子,随后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之后又制定了藩王体系,可以说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太子朱标能顺利即位。 

 给东宫配置的文武官员也是大明顶级的配置。 

 成员包括其中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 

 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 

 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 

 右都督冯胜兼右詹事; 

 中书平章政事胡美、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 

 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副詹事; 

 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 

 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 

 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 

 大都督府事吴桢、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 

 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谕德; 

 御史中丞刘伯温、章溢兼赞善大夫; 

 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 

 更加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朱元璋不再在东宫外另设府僚,父子两个人共用一套班子。 

 意在自己外出征战期间,由太子监国,方便各将军丞相辅佐。 

 也就是说,朱标当时只要说,我想当皇帝。 

 那就直接可以登基了。 

 大臣们会欣然跟随, 

 因为大臣们不用担心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事。 

 此外还在宫中特设大本堂,贮藏各种古今图书,让诸名儒轮班为太子和诸王讲课。 

 并挑选国子监学生国琦、王璞、张杰等十多个才俊青年伴读。 

 可以说朱标这个太子做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于宗法上,朱标是嫡长子; 

 于情感上,朱元璋爱朱标爱得明目张胆; 

 于权势上,朱标拥有大明最强大的班底,除了朱元璋之外权势最大的人了。 

 朱标不死的话,肯定是要继位的,这一点是完全不用质疑的。 

 朱标如果即位,是否会带领大明走得更远,这里要多方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