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如果朱标还活着,大明会怎样发(第3页)

 可即便是这样,也显得不够。 

 朱标作为皇帝教育出身的,宦官和外戚掌权这种朱元璋重点打击的朱标肯定玩得更溜。 

 大明王朝现在的工匠们可是吃香得很,不仅挣得多不说,那些手艺好的工匠更是有价无市。 

 因为朱标有人能用,也敢用, 

 因为朱元璋在后期已经废除了锦衣卫,朱元璋大部分政策朱标都是肯定的,一般也不会推翻。 

 这个时候是洪武二十四年,到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还有七年, 

 假设从这个时候准备,到朱标即位准备了七年,朱标才开始迁都,修养多年的大明五年内就能稳定。 

 所以让很多的外国使臣都奇怪,怎么现在工匠都这么受欢迎。 

 之前大明的百姓与他们国家的百姓生活的状态差不多,无非就是大明的百姓物质更加充足一点而已。 

 更不要说在老朱的特意大操大办之下,更是呈现了“九天阊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气势。 

 至于野史,有所矛盾,主要是两件事,一是朱标对朱元璋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 

 这两种说法都可信度低,道理很简单,朱标都敢当面说朱元璋是昏君了,又怎么会被吓得跳河。 

 可搬到长安去的好处也有很多。 

 至少朱标后代不会出现土木堡之变,因为朱标本人不会御驾亲征。 

 四,朱标的御下能力。 

 朱允炆就更不可能了,一个纯学文的继承人,再往后御驾亲征的概率也低。 

 要知道沐英已经打到缅甸和越南,没有扩张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强力的支持。 

 可以说朱标在这种案子里,能做到对上朱元璋满意,对下百官对他没有怨言,是需要相当的能力。 

 这件事整个圈转下来,受益只有朱标。 

 人家的生活方式完全改变。 

 迁都耗费一点时间,不会超过五年,朱棣迁都花费的时间长主要是因为打了很多年仗,财力人力消耗过大。 

 而且人家泥瓦匠现在可是高收入人群,每个月都很多的活等着,这可是一个可持续的工种。 

 大明的走向会完全不同,因为没有靖难的内耗,加上有人才使用,北伐也不会耗损太多国力。 

 到朱允炆时代,只要,休养生息,稳步发展,进入航海领域基本是必然的。 

 连带着连同那些曾经禁锢了大明老百姓们的一些礼教三纲,好像也松动了许多。 

 同时也因为太子的关系,朱元璋对于沐英和蓝玉这类是很放任的。 

 那么朱标不死,明朝的走向会如何? 

 一,假设朱标没有病故,那么首先是明朝首都迁往西安不会腰斩。 

 朱棣又去找朱元璋告状,朱元璋马上诏蓝玉, 

 这种事可大可小,朱标说情,大事化小了, 

 这部分官员对朱标是言听计从的。 

 尤其是现在经过了改革之后整个大明的气势,更是更上一层楼。 

 甚至这些个使臣们,在沿途看到的一些景象,也与他们所在国家不一样。 

 整个太子党,文有六部,基本是朱标参与选拔提升的; 

 武有蓝玉,和手握重兵的外臣,例如云南沐英就是铁杆太子党。 

 朱标两次北伐完成北方问题,不会超过五年。 

 总之正史记载里的朱标是敢于违背朱元璋的。 

 但是人家干完活之后马上就到澡堂去洗个澡,那就是干干净净的。 

 但是没想到的是,他们出外一看地面虽然是湿漉漉的却一点不显泥泞。 

 有个事件值得参考,蓝玉曾经提醒朱标,让他小心朱棣, 

 而朱标转头就和朱棣开玩笑说,我们兄弟关系这么好,蓝玉还让我小心你,真是瞎操心。 

 加上没有靖难带来的内耗,朱标本身又是治国的好手,不会比朱高炽差。 

 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人家连孔家这种圣人家族都给打到了, 

 所以这些条条框框的规矩也少了很多。 

 朱标参政时,明朝一直都在储存实力,并且没有内耗。 

 三,朱标的政治把控力。 

 估计是知道如今的好日子,实在是太难得,如果不去珍惜的话,那对得起谁? 

 也正如管子说的那样仓廪实而知礼节。 

 老百姓们的日子只要过得好了,他们才会自发去做个有道德的人。 

 如果连老百姓们的吃吃喝喝的基本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那还指望他们能有多么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