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老朱居然都能被说服(第2页)
可是他也知道,天下老百姓识字率相当低,估计也就只有百分之一二的样子,那这样的话就没有办法推行了,那怎么办呢
简单,它发明了一个特别让人拍案叫绝的推广方式,也是一种所谓的营销方案吧。
比如你这个人犯了罪的话要抓你,首先当官的很有意思,先不给你定案,不先给你审判,可能也不是先询问。
而是什么呢
派人去你家里边,看一看你家里有没有这本《大诰》的书。
如果有的话,那就罪减一等,流放的刑罚就变成就地监禁。
判五年就改成判三年,判三年改成一年,如果一年的话,那么就地就放了。
其实按照现代的律法来看的话,像家里边既然常有这本书,那就应该是懂得一些律法,那还犯罪,就应该是知法犯法啊。
可是为什么却还要减刑呢
这种逆着律法的习惯来判案的办法,在很快的情况之下,就把《大诰》这本书推行了下去。
也就是说,朱元璋用很低的成本,就把一普法知识给普及了下去,这要比读书先生普及要快得多。
而且这样一来大部分的人,看那个案子被吓住不敢犯罪的,少部分才会钻这个空子。
如此一来,大家也就都知道了,朱元璋反腐的力度有多强,也都知道了原来皇帝陛下是有多么的爱民如子。
这种口碑出去了之后,老百姓们至少明面上是觉得朱元璋这个当皇帝的是不错的,之所以出现贪官污吏,全部都是因为那些贪官污吏贪得无厌。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在于,朱元璋是因为是从底层起来的皇帝,他跟老百姓的思维是很同步,很能跟老百姓共鸣。
所以他制定的很多律法,就跟老百姓的口味很相同。
老百姓也很讨厌当官的拿那么高的俸禄,因为老百姓一直都觉得你们这些当官的那肯定有很多灰色的收入,既然有这么多灰色收入,凭什么你们还要拿那么高的俸禄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老百姓会跟皇帝共鸣,觉得皇帝这么做是对的,因为他们跟皇帝的想法是一样的。
那皇帝当然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了,这么一来,那些当官的还真有的时候是也哑口无言。
甚至可以说被整治的服服贴贴,因为还真就是他所想的那样,老百姓们就因为相信了皇帝说的那些,所以下意识的就觉得当官的,你要是拿这么高的俸禄的话还得了。
你已经比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要好过得多,所以你就不应该拿这么高的俸禄,你就应该清廉自守。
你就应该像皇帝陛下那样,每天过的日子很艰苦。
人家皇帝自己也是非常的勤劳,你们这些当官的为什么说做不到勤劳呢
那肯定是你们这些人有问题,既然是你们有问题,那就怪不了环境。
所以这么一搞的话,朱元璋本人在老百姓们那里的口碑非常好,可是当官的口碑却相当之差。
他这样做就极大的保障了民间的基础,可是陈寒来了之后也直接指出来,你这样干只会让当官的越来越对抗皇权。
后来朱元璋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而且也发现这个问题还是非常严重的,因为正如陈寒所说的那样。
由于自己一直都想让那些当官的不敢伸手,制定了极为严酷的律法,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即便是这样,也不能阻拦那些贪官污吏的出现。
他原本以为大家伙有这样的意识,应该很好办才是,却没想到根本就不是那样。
即便这几次经历了这么严苛的律法,即便所有人在看到自己杀了这么多官员之后,依旧没有阻拦他们去贪污受贿。
他也反思了很多原因,却怎么都不承认是因为自己给他们的俸禄实在是太低,同时这也仅仅只是一个原因。
剩下的原因是因为他的经济制度有问题,或者说当时元末明初天下凋敝,在那种情况之下,就应该明白经济一定会受影响,所以不能太过于苛刻。
那些当官的本来经济就受到了巨大影响,你还让那些当官的活不下去,那他们可不得为了自己能活下去而努力去捞偏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