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朱标建功立业的情绪高涨(第2页)
在这种基础之上,他们也不再对陈寒的改革变法有那么多的抵触,这就是陈寒的高明之处。
他不会去直接让官员们知道金钱是错误的,而是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为什么在洪武朝即便朱元璋杀了那么多贪官污吏,可是整体的贪污率也在百分之四十左右。
这不仅是朱元璋的困惑,也是很多读史书的人的困惑。
像陈寒这样的历史爱好者有时候也接触很多史书方面的东西,就发现为什么那些官员明明在基本的生活得以保障的情况之下,还要伸手去向老百姓们要。
后来陈寒来到了大明王朝之后,才解决了自己的困惑。
因为那些官员不仅是要自己保证自己的吃喝拉撒,还得保证跟自己干事的那些小官小吏的吃喝拉撒。
因为明朝的朝廷也就是朱元璋制定的一些经济政策是十分奇葩的。
也只有朱元璋,会不给那些给衙门干活的小吏发工资。
而这些干活的小吏的俸禄怎么来呢得从衙门里的县太爷和一些主要官员的俸禄里边拿出一部分来发给他们。
本来县太爷以及有朝廷俸禄的官员就比较少,他们不仅要养活自己的一家老小,同时还要养活那么多小官小吏的一家老小这点俸禄就显得太少了。
俸禄少也就罢了,上面的考核又非常严苛,朱元璋这个皇帝绝对不仅仅是对贪官污吏无法容忍,对于那些他觉得尸位素餐的官员也不能容忍。
而他的不能容忍,除了少部分得以被流放保全性命之外,大部分的这样的官员都会被砍掉脑袋。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天下官员的恐惧程度可想而知,官员们为了完成上面的业绩压力,就只能是钻山打洞的弄钱财来养活更多给自己办事的小官小吏。
朱标曾经也跟自己的父亲说过,是不是要考虑一下这种情况,可是自己的父亲却非常坚定地认为自己制定的俸禄足够让十口之家过得很好。
所以父亲从来不会在这件事情上面做出任何的让步,这让朱标有的时候也感到很无奈。
因为他总是想跟自己的父亲说,您根本就没有考虑过那些小官小吏也是有一家老小要养活。
要养活这些人的话,就必须得要靠俸禄,而俸禄本来就少,却要养活这么多人,即便您的俸禄制定的是够十口子家过得不错,可是一个衙门里边又何止一个十口之家呢
于是朱标曾经跟自己的父亲讲过,是不是要加大对衙门的小吏发放俸禄的名额
陈寒也知道,其实明朝朝廷对于衙门里边的那些没有品级的小吏也会发俸禄,不是说绝对不发,但是这个额度很有限。
一个县的衙门可能也就只有十个名额左右,可是县太爷也即便他管辖的地方只有三四万人,但是各种细碎的事都要去管。
如果仅靠这十个小吏的话,那是绝对完成不了那么多政务的。
所以现在也为了完成业绩,他就只能是忍痛把更多的小吏招进来替自己办的事,而多出来的这部分就必须得要他来发俸禄。
所以可想而知他们的压力有多大。
朱标的意思是要加大名额,让老百姓看到在朝廷衙门做事,有俸禄可以拿。
同时也让那些官员们的压力减少一些,不至于拿出自己的更多俸禄去补贴,不至于让自己后院起火,不至于让官员的生活都过得拮据,从而不得不去贪污受贿。
但是在这件事上,老爷子似乎表现得非常的抵触,他以自己的经验告诉朱标,十个小吏帮助现代也足够完成一个县的事。
这其实不能怪朱元璋的经验不足,而是因为恰恰是朱元璋自己的经验非常足,他才会这么制定。
有很多人都说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的养成跟环境有关系,朱元璋对官员们非常苛刻,也跟自己的生活习惯有关。
首先不能排除,因为元末之时贪官污吏横行,导致朱元璋的父母兄弟姐妹们都相继饿死,给他带来极大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