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谨哥儿考上秀才了(第2页)

 这里有石桌子石凳子,不用坐在地上练字。 

 等放堂的时候,孙伯民准时出现在学堂。大老爷们,撑着把油纸伞,递给了孙山。让他和德哥儿遮阳,夏日的下午5点多,太阳还是挺猛的,一般农村孩子不需要打伞,孙山中暑后,不得不防阳光。 

 回到家后,孙伯民又匆匆担着畚箕去地里干活,种番薯要趁太阳不太猛的时候种,孙山家的旱地会用来种番薯。早早就育好苗,用镰刀割一段一段,直接插入犁好的地。 

 这里的番薯产量亩产达到1000斤,是水稻的2倍多。但番薯人吃得多受不了,需要渗米一起煮作为主食,同样番薯也会用来喂猪喂牛等。 

 孙山家田地多,粮食很足,有些乡亲,家里不仅田地少,人还多,就算顿顿吃番薯,也是勉强果腹。 

 孙山回到书房,先把夫子布置的课业做完,随后进行练字。 

 由于中暑晕倒,现在更注重身体健康。前世就听过”每天走一走,活到99!” 

 孙山选择走路来锻炼身子。吃过晚饭后,就在院子里绕圈圈,一圈又一圈地绕,每天绕半个时辰。 

 家里人不解地问:“山子,你在干什么?”乌天黑地,在院子走来走去,莫非中邪了? 

 孙山大声说:“阿奶,我在背书,一边走一边背,更容易记住,你们不要吵着我,等会又背不出来了。” 

 这也是实话,孙山边散步边背书,一举两得。 

 苏氏听到山子在背书,了然地哦了一声,低声说:“阿娘,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家的山子,特别爱读书。” 

 看看德哥儿,同样上学,一放堂回来后,田野间总找到他的身影,一看就不像读书郎。 

 黄氏点头说:“山子的确喜欢读书,村里人也这样说的。” 

 孙山因为在祠堂看书,一度在村里走红,成为热议人物。毕竟他是孙家第一个在祠堂读书的小子,孙家村以前从未有过。 

 村长还特意找黄氏说话,夸赞山子是个好孩子,小小年纪就能坐得住,不像村里的孩子那么野。 

 孙伯民摸了摸头,笑着说:“山子从小就懂事,知道爹娘供他读书不易。越多学一些,越对得起交的束修。你看他真会精打细算,每天坚持教四个姐姐认字,交一份钱,能五个人学,多会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