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府试结束

 孙山跟着人流走入考场,转头看了看孙伯民一众人,看到他们两眼饱含着希望。 

 自个给自个暗暗鼓气,一定要好好考,对得起这些年花的读书银子。 

 孙山在衙役的领着下,找到考房。 

 结果发现府试的考房比县试的还差,破破烂烂,也不修一下。 

 孙山认命地点起蜡烛,用布擦拭干净,得把灰尘扫去,免得污了卷子。 

 等一切弄好,天还未亮,孙山闭着眼睛,小睡一会。 

 不害怕睡过头,因为发卷的时候会被衙役叫醒。 

 第一场考贴经,完美做完。 

 第二场考墨义,同样完美做完。 

 第三场考经义和诗赋,显然不能说完美做完了。 

 经义比县试的难度增加了。所谓经义,就是写八股文,不仅要求对仗,还要求对其意的理解。 

 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孙山觉得洪秀才对经义的理解也难以说得上深刻,有些也讲不清楚。 

 洪秀才是个好老师,不懂就说不懂,不会乱讲。 

 他先跟黄秀才探讨,要是两个人都不懂,就跑到县学找人探讨。 

 如果县学还是不懂,那真得不懂了。 

 孙山对此懵懵懂懂,只好到“金榜题名”书铺找答案,找蛛丝马迹,最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写。 

 至于写得好不好,他也不知道。 

 此时经义中一题《李广程不识治军繁简论》,要求写一遍800字的八股文。 

 此题必须知道李广,程不识是谁,他们的治军的方式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两人谁优胜。 

 这个优胜,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主要看考官怎么认为。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感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替李广得不到封赏而难过。 

 但如果知府大人考官不这样认为,觉得李广散漫将兵,有时胜利、有时失败,不够稳定。 

 如果考生称赞李广,那么就不得分了。 

 但如果知府大人欣赏李广一生浪漫豪迈,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胜过、败过、被俘过、最后自杀。 

 反而讨厌程不识的古板,循规蹈矩,缺少奇谋奇兵。 

 如果夸赞程不识,肯定失分。 

 当然有人会采取中庸之道,李广和程不识有优点和缺点,辩证地分析,说些车轱辘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