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八九章 权知开封府事(第2页)
他摇头拱手,叹道:“臣终究不会仙法,有负圣恩。”
赵祯被逗笑了,却又没有力气支撑他的笑因此咳了起来。王言上前帮忙抚着胸口,又叩了几下后背,卡出了一口浓痰。
重新躺好,赵祯长出了一口气,笑道:“生死有命,这个道理朕是知道的。若是当年朕听你的话,怕是还能再多活几年,跟范卿比一比寿数。”
王言微笑不语。赵祯已经比原本多活了两年,挺不错的了。老年戒之在得,赵祯贪色、贪功、贪名,不节制,拖到现在都是王言牛逼。
范仲淹多活十年,那是老范听劝。每天早上雷打不动两便功,吃喝都按照王言开的食谱来,别管国事多忙,绝对的从容不迫,不早去,不晚归,更不熬夜。那是真正的八风不动,稳如泰山。老范可是真活出境界的大人物。
赵祯却是差的太远了。
他又自己摇头苦笑:“这人呐,都难看开生死关。王卿,说来你也是开了先河,听闻现在祭文都给活人看了。你来给朕写一篇,让朕也瞧瞧。”
“臣遵旨。”王言起身,恭敬行礼。
“去罢。”赵祯挥手。
王言就势转身,跟在场的众位大臣,以及随侍在侧当孝子贤孙的赵宗实、赵仲鍼父子,拱手敬了一圈,四方点头,干脆的走人。
他当天就把祭文写了出来,极尽吹捧之能事,给赵祯夸的没边,好像以前的历代帝王,都没有他老赵牛逼。据说赵祯看了以后很高兴,还给王言加了食邑。官肯定是不给升的,他都要死了,也没有恶心赵宗实的想法,只能多加点儿工资展示一下荣宠。
王言确实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如赵祯所说,除非是嘎嘣就死的,但凡有些时日的人,在死前都想着看看自己的祭文。
这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盖棺定论,能给人写祭文的,也都是实在的朋友。人都死了,那么当然都是好听的话,那是很让人开心的事情。谁不想被人变着花样的吹捧呢。
赵祯开口让王言给他写祭文,还给王言加了食邑,那就说明赵祯不在意,那么大家自然就都写祭文吹捧赵祯。多多少少还是有些魔幻的。
赵祯最后的人生,就是听着太监给他念诵各种官员送上来的祭文度过的,他沉浸在他的美梦里,听说他脸上的笑容从没少过。
那一次去宫里给赵祯看病,便是王言与赵祯的最后一面,那以后的两个多月就再没见过。
直到了入冬后的一天,皇宫内敲响了钟声,这钟声传遍皇城,皇城也便敲响了钟。声音向四方传递,于是汴京城就都是钟声………。。
赵宗实顺利的登基即位,他成为了赵曙。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和诸位大臣们一起,进行赵祯的身后事。出殡发丧、盖棺定论、修史以及赵祯的后宫等等一系列的事情,都是要安排的。
没出王言所料,赵祯的庙号为‘成’。因为这就是他提议的,大家争来吵去,觉得赵祯够‘成’,便也就如此定下……
接着,赵曙提出了要为赵祯守孝三年,请韩琦代理军政事。
这当然是以退为进,因为在此之前,在他还是赵宗实的时候,哪怕被立为太子,却也没有参与多少朝政,因为他不能碍了赵祯的眼。所以虽然现在赵宗实成了赵曙,成了大宋新任皇帝,但是他的手里没有权力,军、
政两方面都没有。
韩琦是当年储事争议之时的主力,坚决支持赵宗实为太子人选,赵宗实是欠韩琦的。
而在范仲淹离世以后,虽然文彦博挂相,但是韩琦却是全盘继承了范仲淹的政治资源。在范仲淹离世的这几年,朝中的稳定,都是韩琦跟文彦博俩人来来回回斗出来的。
但是赵曙来这么一手,那就是韩琦被动了。
所以韩琦诚挚的请求赵曙亲政,来来回回两个回合,赵曙上了台,让韩琦出任成宗山陵使,并加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进封卫国公。准确的说,就是负责赵祯后事,算是兼职。这个差事,确实实在在的展示了荣宠。
这时候韩琦是枢密使,原本韩琦是宰相。但是现在韩琦收到了赵曙的回报,文彦博就有些碍眼了。但文彦博是谁?他就当看不出眉眼高低,就等着一帮人把他踢出去。
而赵曙还有阻碍,那就是曹皇后,赵曙上位以后就给曹皇后封了太后。是曹皇后宣读的赵祯诏书,而且赵曙手里没什么权力,曹皇后并不安分,也拉拢了一些朝臣。
朝堂上有人提出,赵曙不明政事,请太后垂帘听政,代行国事。
现在的赵曙不是原本的赵曙,他的身体很不错,虽然近来头疼固疾又犯了,但是过去的十余年,他修生养性,身体的底子更好,现在头疼还不是什么大事。
他当然不甘愿被曹太后夺了权柄,所以他出招了。正所谓大道至简,他的招式同样简单,却实在是高效的可怕。
在来来回回的争吵了几个回合,在一次政事堂的小会上,赵曙提出,让王言权知开封府事……
据王言获知的消息,当赵曙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政事堂是没声音的。
随后,文彦博等人强烈表示反对。欧阳修没说同意的话,但他自请外放。韩琦、富弼等人则是没有表态。
赵曙作为皇帝,虽然手上没有太多实权。但他坚持的人事安排,一样是可以实行的。现在大宋如日中天,也没有权臣,任命大臣的力度,赵曙还是有的。
但也不容易,就这么点儿事,吵了足足一个星期。最终还是赵曙一力坚持,谁说什么都不好使。…。。
最终的结果是,文彦博自请出京,赵曙批了,欧阳修自请出京,赵曙没批,还是让其任参知政事,空出来的宰相位置,自然是韩琦坐了上去。
当有关王言的安排公布的时候,朝堂立刻就安静了,并变得肃杀起来。以前吵吵着让太后垂帘听政的人,全都自请离京,再没了别的杂音。
赵曙冥冥之中感觉,他似乎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