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马屁文章(第2页)

 朱元璋别有深意,问道:“如果是让标儿你主持科举,你觉得二郎能拿到什么功名。”

 “儿臣觉得以二弟现在的文章功力,如果不是在余姚和吉安两地应试。”

 “考个举人应该不是大问题。”

 朱标的话说的非常中肯。

 既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刻意贬低。

 朱元璋笑道:“标儿,你知道咱打从心底最满意你什么地方吗?”

 “儿臣不知,请父皇教诲。”

 朱元璋解释道:“你行事作风持正守中,不偏不倚。”

 “不会把个人好恶、私人恩怨掺杂到国事和家事当中。”

 “这一点是最让咱满意的地方。”

 ——

 朱樉一家老小早在年底冬至的时候,就被朱元璋接进了宫里。

 只是因为他身份特殊,回到京城以后一直居住在王府里。

 毕竟按《皇明祖训》来说,成年的藩王,还没有全家人住进宫里的先例。

 “大王请留步。”

 朱樉刚走到了奉天门,就碰到了杨士奇。

 杨士奇年幼丧父,母亲改嫁给了德安府同知罗性。

 后来因为继父罗性获罪,被贬谪到西北充军。

 杨士奇一家,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如果不是在开封,遇到了朱樉。

 现在的杨士奇搞不好,还在哪个私塾里给童子开蒙。

 靠着微薄的束修,来养家糊口。

 哪会有今日的远大前程?对于秦王的知遇之恩。

 杨士奇一直心怀感激,两个人明面上没有任何来往。

 私底下的关系,都心照不宣。

 早上在宫门等候时,杨士奇就已经向他拜过年了。

 特意在这儿等他,肯定不是为了寒暄。

 “杨先生,找孤可是有要事?”

 杨士奇一向公私分明,先谈起了公事。

 “世子在文华殿小半年,学业上的成绩一直稳居前列。”

 做为父亲,儿子被老师夸奖。

 朱樉笑的合不拢嘴,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了。

 “高阳郡王在学业上,一直没用功。”

 朱樉对于朱高煦没读书天赋这事,心里早有准备。

 “高煦这孩子,从小就对行伍之事感兴趣。”

 “长大了做个将军也挺好的。”

 杨士奇倒不这么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