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西巡前的几个任命(第3页)

 

记录清晰明了,依次是【官职】、【姓名】、【籍贯】、【门第】,之后是此前履历。

 

例如:

 

太尉,秦朗,新兴,宗室。

 

吏部尚书,司马昭,河内,士族。

 

侍中,华表,平原,小姓。

 

尚书令傅嘏,北地,寒素。

 

正常是以官职排列,一人一页,若有变动只需将新任移过来即可,还算便捷。

 

这其中除了姓名和籍贯不会更变,而其他几项则是在不断变化的。

 

不仅仅是官职,门第也是。

 

这可不是你说自己家是什么门第它就是什么门第,而是要朝廷中正去评审。

 

自己的舅家东海王氏,原本被归为小姓。

 

但现在不同了,王氏乃当朝外戚,其族人获得了大量的机会,门第也随之来到了士族。

 

同理卢毓也是,本人位至三公,儿子卢钦也任尚书,从此进入士族行列。

 

邓艾是寒素出身,现在身居高位了,要看他儿子还有族人们后续会不会做到五品以上的官。

 

顺利的话,他家也会挤进小姓之列。

 

还有谢缵,他是桓范做大司农时从太学里挑的好苗子,一直引为幕僚在身边做事。

 

但谢缵连小姓都不是,仅仅为寒素,标准的“小镇做题家”(非贬义)。

 

可谁能想到,他便是东晋名相谢安的曾祖,陈郡谢氏开基始祖。

 

当然了,有升就有降。

 

要么是家族沦为刑家,要么是曾被刻意打压,要么就是单纯的后继无人。

 

反正现在的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在大魏皆为寒素。

 

大致看了一遍,夏侯献心血来潮地统计了一下数据。

 

他惊人地发现,如今大魏官员中士族占比竟然只有41%。

 

这跟印象中出入可太大了,原本以为至少得60%以上。

 

思索了一番,明白了。

 

首先九品中正还在发展阶段,并没有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程度,估计到东晋时期这个比例会达到80%,到那时候整个官僚体系才是彻底僵化。

 

其次,天下尚在分裂,有获得战功的机会,让寒素甚至普通军户拥有一定上升通道。但等到天下一统后,给普通人的机会就不多了。

 

夏侯献长吁一口气。

 

如今治理天下不得不依赖士族,这是时代的局限。

 

但或许他可以努力让这个体系不那么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