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拓跋焘的无奈(第3页)

 “不必多礼,说吧。”

 “陛下,臣此来是关于鼓励百姓耕种的。”

 “有什么问题吗?”拓跋焘多少有些心不在焉,使者带回来的消息让拓跋焘有些挫败。

 “陛下,据臣了解,百姓手中土地极为有限,光靠百姓的赋税,恐怕无法凑齐攻燕的军粮,更不用说日后和宋国的大战了。”

 拓跋焘疑惑,“据朕所知,河北土地众多且比较肥沃,怎样百姓手中没有土地呢?”

 “陛下,原本大量土地掌控在贵族手中,这次贵族叛乱,朝廷收回部分土地,但是依然不够。”

 “这个朕知道,为何还不够。”

 “陛下,其余未参与叛乱贵族手中还有不少土地,但是却只是总数的一少部分。”

 “那其余土地呢?”

 “寺庙。”

 这两个字一说出,拓跋焘明白了,自从汉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原,慢慢的开枝散叶,如今佛已经初具规模。

 大约在公历纪元前后,佛教传入华夏。在汉代被视为神仙方术的一种,至南北朝时传播于全国,出现了很多学派。

 隋唐时期进入鼎盛阶段,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宗派。

 宋代以后,佛教各派趋向融合,同时儒、佛、道的矛盾也渐趋消失。

 如今佛教已经在魏国形成规模,僧人不用纳税更不用服兵役,而且有很多贵族将土地捐给寺庙。

 这就造成了寺庙拥有大量土地和人口却不用纳税,长此以往,会危及国家的稳定。

 拓跋焘对于佛教还是有好感的,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大力推行汉文化,同时也十分喜欢儒家思想,而讲求慈悲的佛教也得到了拓跋焘的信奉。

 然而现在,佛教的存在正在动摇魏国的根基,如果百姓失去土地,大量青壮出家为僧,那么魏国不仅税收会减少,兵源也会枯竭。

 崔浩虽然没有再说什么,但是拓跋焘却感觉到其中的厉害。

 这个时候拓跋焘想到了刘义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