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仁厚太子(第2页)

 哪怕刘铄也对刘劭十分恭敬,毕竟他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反倒和刘劭关系亲密。

 而刘诞就洒脱多了,他也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所以他喜欢上了书画。

 几名皇子中,他最具书生气息,但是他不喜欢参与朝政,更喜欢以诗作画,经常和颜延之等大儒一起讨论诗书。

 刘义隆也无所谓,儿子喜欢,就由着他去吧。

 至于刘绍,他更擅长处理具体事务,而且如今他也算是太子的左膀右臂,最重要的,刘绍和朝中大臣并不过多接触。

 刘绍很有分寸,而且十分聪明,这一点像极了他的母亲。

 但是最重要的是太子刘劭,在刘义隆和袁齐妫的培养下有仁厚之心。

 刘义隆想到了历史中的那些仁厚的太子,第一个就是扶苏。

 虽然扶苏算不上太子,但是他是始皇帝的长子,扶苏为人仁爱,刚毅勇武,可以说是一位非常合适的继承人选。成年后,始皇帝逐渐让扶苏参与朝政。

 可惜,父子俩的性格相斥,在焚书坑儒、设郡县制等事情上,扶苏忤逆了始皇帝的龙颜,被罚到北疆辅佐蒙恬修长城、守边关。

 始皇帝想通过这种方式历练扶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始皇在出巡中暴毙,宦官赵高勾结丞相李斯,矫诏令扶苏自杀,扶苏不辨真伪,竟然真的以为秦始皇要他自杀,遂遵命自裁。

 如果扶苏不死,赵高不会得势,秦国势必不会祸起萧墙,秦始皇横征暴敛的政策,应该能够得到较好的纠正,士民得以休生养息,这样,秦国强盛的势头还能够延续下去,按照历史的规律,延续个一二百年应当不成问题,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第二个就是汉武帝太子刘据,刘据也十分争气,7岁就被立为太子,受到良好的教导,而且刘据为人宽厚,用现在话来说,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上至公侯将相,下至街井市侩,都愿意结交,因此威望很高。

 后来卫青去世,巫蛊之祸,刘据无法接近皇帝,因为不知道汉武帝生死,决定先下手为强,讨伐陷害自己的江充、左丞相刘屈氂等人,汉武帝派使者去召见刘据,但使者因为害怕没敢去,回来诬告太子谋反,结果,汉武帝信以为真,最终刘据兵败逃跑,在投奔朋友的时候行踪泄露,被地方官兵围捕时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