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前辈(第2页)

但仔细想想,此举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毕竟,张小林的为人性格,青帮弟子大多都有所了解。

此人不仅乖张暴戾,而且毫不听劝,只要是他认准的事情,无论谁来劝说,哪怕是磨破了嘴皮子,也别想改变他的主意,末了非但不会在他那落个好,反过头来,他还要嫌弃旁人多管闲事。

杜镛毕竟是私下派人去找斧头帮谈和,结果没谈成,反倒折了个弟兄,这种丢面子的事儿,自然应该尽可能保持低调。

叶绰三没有多想,紧接着又说:“大哥,那至少也应该跟老头子讲清楚吧?”

“老头子那边,也不用去说了。”

杜镛转过身,离开窗扇,重新回到摇椅上坐好,幽幽地点燃一支香烟。

叶绰三不解其意,忙跟过去,俯下身子问:“大哥,按照江连横那种做派,只要打起来,动静就绝不会小,再加上粤帮请来的闹天宫,恐怕会有些日子不得安宁了,老柴是阿拉的人,这种时候,怎么能不用呢?”

“我又没说不用。”

杜镛深吸两口烟,显然只说了半句话。

沪上帮派火并,不可能不牵扯到华洋巡捕,他只是不希望那些老柴过早有所准备。

如今,斧头帮已经被抓了不少会众,倘若继续打压下去,这场江湖乱斗,恐怕会变成一边倒的局面。

但这并非杜镛的愿景,他想当那个平衡双方势力的局外人,可惜江连横已经先一步有所觉察,并强行将他拖入了这场乱局之中。

眼见没有后文,叶绰三当即反应过来,是自己说的多了,于是便老老实实地站在原地,不再多嘴。

旋即,杜镛忽地抬起手,低声吩咐道:“叶子,明天早上,你带人去趟兵工厂,多搞几把手枪,争取让看宅的这帮弟兄,人手一把,但也别太夸张,万事低调为先。”

叶绰三应了一声,接着问:“大哥,用不用再叫几个弟兄过来看家?”

杜镛犹疑了片刻,最后竟然摇了摇头,却说:“人太多就显得张扬了,先通知他们,让他们随时待命就行。”

随后,两人又在灯下密议了片刻。

杜镛自然是千叮咛、万嘱咐,叶绰三也是别无二话,悉数听命照办。

正说着,大宅里突然隐约响起一阵沉闷的铃声。

俄顷,却见杜公馆的管家急忙忙走过来,说:“老爷,书房那边,有电话找您。”

“这么晚了,谁找我?”杜镛站起身,一边朝书房走去,一边好奇地问。

管家跟在后头,小声解释道:“回老爷的话,是宁帮的李五爷。”

“没说有什么事情找我?”

“这倒没有,刚才只是问我,你家老爷睡没睡?”

杜镛点了点头,旋即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

管家口中的这位李五爷,那可不是寻常人物,若以青帮的关系而论,此人是为数不多的青帮“大”字辈元老,杜镛合该要叫他一声师爷。

不过,李五爷发家,却并非因为青帮的身份。

正相反,李家世代殷实,百年富贵,他愿意领个青帮的字辈,却有屈尊之嫌,实在是青帮的幸事。

李五爷出身“宁帮”望族,十几年前,曾远赴关东海参崴,组建华人商帮,而这个华人商帮的护卫团团长,不是别个,正是给毛子修铁路出身的张大诗人。

倒清那年,李五爷响应南国号召,在关东边疆一带招兵买马,花费巨资拉拢了不少山头胡匪,随后乘船南下,抵达沪上,又自掏腰包,给革命会党资助军饷,曾为倒清大业立下过汗马功劳。

沪上光复以后,李五爷加封少将军衔儿,也曾在衙署当官,后来又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决定弃官从商。

事实证明,他也的确更适合经商。

正是因为以他为首的“宁帮”崛起,原本盘踞在沪上的“粤帮”,才渐渐失去了往日的无限风光,而他本人也因此被推举为“宁帮”旅沪同乡会理事长。

现如今,江左地界儿无数军政要员,都或多或少跟李五爷有过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