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一花引来百花开(第2页)

 “等巴公写好了,我一定要拜读。”


 艾清转头看向王朦,“你们燕京文艺挖掘的这个方言,挖掘的好啊,他和他的《牧马人》,说不定能给整个文学界,提供一种在伤痕的框架之外的新思路,一种反思的文学。”


 王朦兴奋道:“我们编辑部也是这么想的,燕京文艺接下来要以《牧马人》为起点,争取推出一系列的反思文学作品。”


 “好啊。”


 汪曾其拍了下手:“就像文代会上,那位在祝词里说的,咱们文艺界的春天到来,我想这个反思的文学,或许能给整个朦胧伤痕的文坛,注入不一样的活力。”


 “这也符合文代会重新确立的‘双百’精神。”


 李尧堂颇为欣慰地笑了起来。


 现如今,文坛有五四时期的老将、五四以后各阶段出现的作家、有建国以来培养起来的各流派的作家、有锋芒毕露的新秀,也有重返文坛的归来作家、复出作家。


 五世同堂,盛世空前。


 只有伤痕一种文学思潮,未免有些单调。


 《牧马人》抛砖引玉,也许能成为引动百花齐放的那朵花。


 休息室里的众人,很快达成了共识。


 “我觉得,像方言这样的青年作家,我们应该多多地培养和爱护。”艾清提议道,“巴公,让《收获》转载《牧马人》,如何?”


 “不只是《收获》,这次的代表团也有来自《沪市文学》、《萌芽》的编辑,我想干脆共同转载,把《牧马人》带到沪市。”


 李尧堂笑脸盈盈。


 “依我看,不如这样,趁着全国的文学出版社齐聚这届文代会的机会,请他们把《牧马人》转载到自己的期刊上,造出一个全国性的声势,把这股反思的文学浪潮推向新高潮。”


 汪曾其左看看,右看看。


 “汪老的想法比我们更进一步,本来我们打算在《燕京文艺》设置一个评论专栏,专门点评《牧马人》,如果真能像汪老说的办……”


 王朦情绪激动:“真的是太好了!”


 周围的人对视了一眼,觉得是个好主意。


 不只是各大出版社愿意出这个力,《小说月报》、《文艺报》等文艺类报纸也帮忙。


 这一趟,李清泉和王朦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