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就怕兄弟比我过得好(第2页)

 依旧是,期刊的头版位置!


 了却了在燕京的最后一桩事,来到邮局,到汇兑窗口前取了钱,揣进了内裤兜里。


 身怀巨款,一路小心地回到南锣鼓巷。


 “恭喜你啊,岩子!”


 忽然,背后传来苏雅的声音。


 方言一个激灵,回头看去,就见下了班的方红和苏雅结伴同行,“喜从何来啊?”


 “少来,红姐跟我说了,你要去《燕京文艺》上班了。”苏雅由衷地替自己的发小欣喜。


 “姐,我不是昨天跟你说不要……”


 方言无奈地叹了口气。


 “苏雅是外人吗?”


 方红冷不丁地来了一句,紧接着苏雅双手叉腰,横眉对视:“对啊,我是外人嘛!我们可是从小到大,在一个院子里长大,小、初、高,都在一个学校里念书,你说这得是什么样的友谊啊!”


 “纯洁的革ming友谊?”


 方言挑了挑眉。


 “可不是嘛!”


 苏雅指了指他的挎包,“所以老实交代,你的包为什么比平时鼓这么多?装了什么?”


 “就是些信。”方言道。


 “不会是情书吧?”


 一听到是信,苏雅忍不住调侃。


 “想什么呢,是读者来信。”


 方言一本正经地解释挎包里装的,全都是看过《牧马人》的读者寄给自己的信,因为不知道作者的具体地址,基本上由编辑部代收。


 这也是自己将来的工作之一,把读者来信整理分类,转交给作者,或者代为回信处理。


 “有没有我们厂的?”


 苏雅看着他从挎包里取出一沓信:“你不知道,我们厂里好多女同志都给你写信了。”


 就在此时,胡同里回荡着一道声音:


 “刘建军在家吗!”


 “来了!来了!”


 刘建军脚步匆匆地跑到门口,从邮递员手里接过一摞信,急不可耐地拆开信封。


 《人民文学》,退稿!


 《当代》,退稿!


 一张张纸上,写着被退稿的原因,以及编辑给出的修改意见,但大概的意思都一样。


 脱离现实逻辑,难以情感共鸣。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刘建军遭受打击,魂不守舍。


 方言偷偷摸摸地走到他的身旁,“建军,信上写什么呢,看得这么入迷!”


 “啊!”


 刘建军被吓得大叫一声,回过神来,才注意到方言、方红、苏雅站在他面前,没好气道:“你小子干嘛呢,吓死我了。”


 “那要怪你自己看得太认真。”


 方言把头凑了过去,“上面写什么呢?”


 “没什么,我在补习班上认识了几个笔友。”


 刘建军心虚地把拿着退稿信的手藏在背后,“这不,这是他们寄给我的信。”


 苏雅刚想张嘴,立刻就被邮递员的一句“方老师,有您的信”打断,注意力随之被袋子里如雪花般的来信所吸引,一捆又一捆。


 写的地址,五花八门。


 有的写“《牧马人》的作者方言收”,有的写“燕京作家方言收”,有的甚至只写了个“燕京方言收”,没头没尾,没有详细地址。


 得亏这片辖区的邮递员认识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