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文学的根(第2页)

 “那就明天吧。”

 方言笑了笑。

 堂堂小将,必须给文学粤军上上强度!

 …………

 《花城》的暑期小说创作班,从7月开始,持续两个月。

 在整个学期时长上,跟文学讲习所没法比,而且在人数规模上,也少了将近一半的人。

 教室里,坐着陈国凯、孔捷生、张欣等作家,全是粤东文坛的后起之秀。

 当方言出现在他们面前事,一个個又惊又喜,情绪激动。

 “方老师,您那两场讲座,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

 “没错,如果当时我能在现场就太好了。”

 “能不能请您再讲讲‘周秦之变’和‘古今之变’?”

 “………”

 七嘴八舌,声音嘈杂,范汉生把手压了压,要求保持课堂安静。

 方言站在讲台上,没有立刻开讲,而是从左到右,从前到后,挨个让学生做自我介绍。

 尤其是,重点介绍自己的代表作。

 一个紧接着一个,大多数都是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改革、爱情、乡土等寥寥无几。

 林贤治坐在教室的门口,拿着纸笔旁听,就见方言仍然没有进入主题,而是像唠家常般,跟各个文学类型的学生交流着当前
 

的文学思潮,以及未来的文学方向。

 伴随着探讨得深入,同学们聊得相当高兴,方言的脸却很明显地沉了下来。

 “虽然在和你们的讨论中,我收获很多,但还是觉得有些失望。”

 “你们明明坐在一座金山上,却端着金饭碗去讨饭,让我实在想不明白。”

 “金山?金饭碗?”

 陈国凯、郭小东等人面面相觑。

 孔捷生不服气道:“方老师,我不明白您说的是什么意思?”

 “我从你们这里听到的都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方言话锋一转,“但从来没有听到一丝半点粤东本土的文学。”

 此话一出,一片哗然,完全搞不懂“粤东本土文学”的含义。

 “就像我写的《那山那人那狗》,包含着湘西的风土人情。”

 “《舌尖上的中国》里,也掺杂着京味十足的胡同文化,以及各大菜系的地域特色。”

 “文学是人的文学,人是有‘根’的,文学也是有‘根’的。”

 方言扫了一圈,一脸认真。

 “根!?”

 范汉生整个人哆嗦了一下,视线中,大部分的学生先是一惊,接着陷入沉思。

 林贤治目光充满炙热,“方老师,您说的这个‘根’,是不是指的是地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