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你们是谁的粤军(第2页)

 方言侃侃而谈。

 另一个就是形式,梁羽生、金镛等人吸收了许多西方文学技巧,比如意识流、蒙太奇。

 “没错!”

 “您说的没错!”

 范汉生顺着他的思路回顾,眼前一亮。

 “武侠小说,绝非耍弄刀枪那么简单。”

 方言道:“从古至今,不管是侧重儒家的儒侠、佛家的佛侠,还是偏向道家的道侠,骨子里都有股民族情节,也只有这种朴素的民族观念,以及充满侠义精神的道德观,才能更得读者的喜欢。”

 范汉生感慨道:“我想,这也是香江新派武侠能在粤东这么受欢迎的原因。”

 “这只
 

是其中一个原因。”

 方言道:“还有在文化上。”

 “您是说‘粤味’?”

 林贤治皱了皱眉。

 虽然不能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但所处的文化土壤不同,结出的果实自然大不相同,而香江文学的“根”,和粤东文学的“根”,怎么会相同呢?

 小了,格局小了!

 方言笑道:“其实,不管是香江文学的’根‘,还是粤东文学的’根‘,都只是侧根。”

 “侧根?那您说这文化的主根是什么?”

 范汉生心里直痒痒。

 方言提醒了一句,“刚才我在课上提到了‘黄飞鸿’,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以弘扬国粹,振兴岭南武术为已任。”

 林贤治脱口而出,“您说的是岭南文化!”

 方言道:“不错,不要把文学的根局限在自己这片土壤上,而是要放眼在整个中华民族和地域的文化,岭南文化难道不是粤港澳的共同的历史文化基础?”

 范汉生因为听得懂,才更为之震撼。

 一下子,就把粤东文学界的格局打开!

 “这个‘岭南风’和岭南文学,就是我明天给这群学生上的第二、第三堂课。”

 方言露出神秘的笑容。

 这可不是另起炉灶,搞个新和联胜。

 而是像把和联胜、号码帮、新记、洪兴、东星等,统统整合成一个帮派一样,把香江文学、粤东文学、客家文学、桂西文学这些文学的“根”,都深植在同一片岭南文化的土壤里。

 这个集合,就叫岭南文学!

 …………

 第一天,小说创作班的学生们思路大开,受益良多,第二天仍然如此。

 思想的突破,跟文化的开放都是一样的,先从一个小口一个小口地打开局面。

 紧接着,就是从一条小缝,到打开一整座大门,这不是三天三堂课就可以完成的。

 但不管怎么样,“文学的根”、“武侠文化”、“岭南文学”等观念,狠狠地冲击着所有人现有的认知,指明了一条全新的文学大道。

 而方老师这盏文学上的明灯,也给《花城》今后的去处,指出了好几条明路。

 “哗哗哗。”

 伴随着方言宣布最后一堂课的结束,全班同学报以最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