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打工文学(二合一)(第3页)

 方言问道:“那你有没有想过投给厂里以外的期刊?”

 “投过,投过十多次了。”

 林坚难为情地说,一篇也没有发表成功,投给《花城》、《佛山文艺》等杂志的稿子,要么石沉大海,要么就是收到一封“类似稿件甚多,望继续努力”的退稿信。

 “这……这……”

 林贤治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能得到这种答复的退稿信,一般而言,寄去的作品根本不咋滴,入不了编辑部的法眼。

 秘书皱了皱眉,担心林坚冒失之举,会影响到方言对酒厂的印象。

 “我就是想让方老师评一评,如果我真的不是这块料的话,以后我就不再写了。”

 林坚梗着脖子说。

 “千万别这么讲。”

 方言伸手一拿,题目叫《深夜,海边有一个人》。

 听上去像是孤独题材的纯文学,但其实写的是农民到鹏城的服装厂里打工的故事。

 视线很快被一句话吸引,“我被安排在流水线上,这是一条没完没了的流水线……”

 看着他眉头紧锁,林坚心里惴惴不安,屏住了呼吸。

 方言细细一品,“文笔略有些粗糙。”

 “你看看!”

 秘书语气里带着几分责怪,四周的工友神色各异,无奈、失望、同情……

 当
然,也夹杂着不和谐的笑声,充满着幸灾乐祸的味道。

 林坚羞愧地低下了头,耳畔边却听到:

 “大家不要笑,虽然稚嫩粗粝,但感情深切,写出了打工人的飘泊的无依、思乡的愁绪。”

 方言一本正经道。“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学题材!”

 “全新的文学题材?!”

 包括林贤治和范汉生在内,大为震惊,面面相觑。

 “没错,暂时可以称之为‘职场文学’。”

 方言环顾四周,“或者有个更加通俗易懂的名字,‘打工文学’!”

 “………”

 一个个面面相觑,雅雀无声,谁也不敢问,谁也不敢说,气氛在沉默中变得凝重沉闷起来。

 最终,还是身为《花城》主编的范汉生站了出来,“方老师,打工文学也能算是种文学?”

 “为什么不能呢?”方言道:“文学即人学,难道打工人就不是人了吗?”

 范汉生点了点头,“那自然是。”

 “既然是人,那为什么不能以打工人为对象来创作作品呢?”

 方言道:“其实根本上,打工文学本身就是劳动文学的一个变种。”

 一听到劳动文学,范汉生、林贤治,以及《佛山文艺》的编辑们这下子就听懂了。

 比如《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写的就是保尔柯察金在经历一系列劳动之后,最终成为一名钢铁工人的故事,这本巨著本身就是一部劳动文学。

 “劳动文学是以劳动和劳动者为题材的文学类型,打工人当然也是劳动者!”

 方言道:“而且这类打工人今后会在粤东越来越多,这种打工现象也会越来越普遍。”

 “方老师说得对!”

 “我们有一些老乡都跑去鹏城那里打工去了!”

 围在四周的工友们纷纷响应起来,林贤治、范汉生等人默认下来。

 毕竟,自从“三来一补”的政策开始,越来越多的香江制衣业加快向内地迁移,投资建厂。

 从这个时候开始,劳动文学,或者说是“打工文学”就有了生长的土壤。

 “大家看过这篇《深夜,海边有一个人》吗?”

 方言左看看,右看看,见不少人点头,更进一步地追问读后感。

 听着“真实”、“感人”这一个词一个词的评语,林坚如听仙乐,整个人不觉飘飘然。

 “正因为写的是打工人的,才能引发同为劳动者的你们的共鸣。”

 方言道:“虽然略有瑕疵,但富有生活的质感和生存的痛感,朴素真诚,非常可贵,我觉得在《花城》、《佛山文艺》这些杂志上发表,是没有问题。”

 说话间,把稿子递给了范汉生、林贤治等人,笑盈盈道:“你们怎么看?”

 (ps:打工文学在现实里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