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比较文学(二合一)(第3页)

 “依我看来,向西方学习固然必要,但要取其形,而不是要其意。”

 方言道:“可以在叙事、语言、结构这些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但在内核上,东西方文学本身就是两套体系,因为植根的文化土壤就大不一样,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当代文学也是如此!”

 紧接着,就准备从地域、哲理、情感、道德、宗教等多个维度,来对比西方和华夏文学。

 季羡霖看他说得滔滔不绝,慈眉善目道:“小方这番的高论,倒像是比较文学。”

 “想不到方老师也是同道中人。”

 乐黛云作为国内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所的创建人,很是赞成。

 季羡霖转头看向秘书,吩咐道:“你去把他请到这儿来。”

 …………

 纵然学生们再怎么不舍得让方老师离开,但还是乖乖地在人群中让出一条道。

 毕竟,指名道姓要见方言的,可是季羡霖。

 “季老。”

 方言恭恭敬敬地打了声招呼,就见左右站着一排的人。

 有的是老相识,比如谢缅,也有的是陌生人,就像乐黛云。

 季羡霖一一介绍,轮到乐黛云,着重地点出是鹏城大学中文系的主任,燕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会的秘书长,而且是以燕大教授为主体的华夏文化书院的第一批成员。

 方言道:“幸会,幸会。”

 “能在燕大毕业典礼这么重要的时刻,见到方老师,也是我的荣幸。”

 乐黛云看似不经意地提了嘴“打工文学”。

 “打工文学?”季羡霖等燕大的领导、教授们只觉得新鲜无比。

 “这是我在粤东出差的时候,侥幸在佛山挖掘出一个劳动文学的变种。”

 方言言简意赅地解释了一番。

 乐黛云适时地补充了一句,眼下在鹏城,乃至整个粤东,都掀起了一股打工文学潮流。

 季羡霖莞尔一笑,“‘打工文学’,很有意思的名字。”

 可不是嘛!

 之前出了个寻根文学,现在又多了个打工文学!

 乐黛云不得不感慨,本以为方小将在文学创作上,已经是同辈无敌的存在,但没有想到他竟然在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上,同样有这么高的见解,当真是世属罕见的奇才。

 季羡霖笑道:“刚才听你跟学生们讲的话……”

 方言说:“一家之言,姑妄听之。”

 “你就别谦虚了。”

 季羡霖问他对比较文学了解的程度。

 “略有耳闻。”

 方言诧异不已,比较文学在国内的研究可不多,但是在国外,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

 但是并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而让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法国文学批评家,维尔曼,在“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与文学,或者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

 到现在为止,划分为了法美两派。

 法国重视研究一国文化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而美国重视研究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较,找出异同及缘由,从而找出共同的规律。

 国内虽然起步晚,但硕果颇丰。

 像钱锺书的《管锥编》及《谈艺录》《七缀集》,做的是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愿不愿意加入我们燕大的比较文学研究会?”

 季羡霖和蔼可亲地抛出橄榄枝。

 方言倍感意外,更意外的是这个燕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会是国内第一个比较文学学会,不仅早早在81年就成立了,更牛逼的是季羡霖是会长,钱锺书任顾问。

 自己跟两位国学大师同一桌,我们三个可太强了!

 不过,心里仍然纳闷为什么会邀请自己入伙?

 “你的寻根文学提得非常好,算是补上了国内比较文学的一块短板。”

 季羡霖笑吟吟道。

 方言错愕不已,“短板?”

 乐黛云说国内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可以说整个知识质态、谱系上都是西方的,也就没有了自己的文化之“根”,面对比较文学的无边与无根,寻根文学可不就是天降的意外之喜嘛。

 正中了国内比较文学的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