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登基(第3页)

 事情的来龙去脉,他最是清楚,如今想想,他彻底明悟为何当初李青会那般了。 

 朱棣一头雾水,不过,他现在也没心情了解,这些与大局无关的事情,举杯道,“不管你们以前有什么不愉快,喝了这杯茶,全都消了。” 

 二人举杯,三人共饮。 

 喝完茶,朱棣笑吟吟道,“老和尚,你想要什么?” 

 转眼间,大师就成了老和尚……道衍腹诽一句,苦笑道:“贫僧都这个岁数了,荣华富贵要来何用,只想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一个两个都不要赏赐,这让朱棣很没面子。 

 若是换了别人,朱棣只会觉得是在假清高,但眼前二人他都了解,知道他们是真的不在乎。 

 道衍追求的是施展胸中所学,李青则是为了大明昌盛。 

 朱棣突然觉得,这俩人逼格都好高。 

 娘的,一个和尚,一个道士,竟把本王给比下去了……朱棣没好气道,“本王岂是忘恩负义之辈? 

 该赏的,本王会赏,但你俩也得出力,谁也别想偷懒。” 

 三人聊了许久,直到傍晚时分,才兴尽而散。 

 …… 

 翌日,清早。 

 李青一大早,便来了奉天殿广场。 

 群臣跪了一地,众志成城地求朱棣登基称帝。 

 兵部尚书茹瑺,哭的稀里哗啦,不停嚷嚷着:“国不可一日无君……!” 

 赤胆忠心,感天动地! 

 但朱棣坚持不肯,极力表示:“本王只是靖国难、清君侧,绝不是当皇帝来的。” 

 群臣再劝,朱棣再驳。 

 如是者三,朱棣一脸纠结,最后实在推脱不过,只得叹道:“罢了,请太后来定夺吧!” 

 不久,三宝请来了朱允炆的娘亲,吕氏。 

 朱棣悲痛道:“嫂子啊,我那苦命的侄子耳根太软,被人利用,听信身边大臣齐泰、黄子澄的谗言,搅得大明天下大乱; 

 弟弟我为了咱老朱家的大明江山,才出兵勤王,没想到……唉! 

 我那大侄子太傻、太天真,不理解我这当叔叔的良苦用心,竟然…可惜我想救他都来不及……” 

 翰林编修杨荣,立即取出纸笔,摇头晃脑的记道:“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 

 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騃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谅,而遽至此乎?” 

 称呼由‘燕’变‘上’,用意不言而喻。 

 吕氏强颜欢笑:“叔叔力挽狂澜,乃国家忠臣,建文不辨忠奸,致国家大乱,生灵涂炭,然…逝者已矣; 

 国不可一日无君,还望叔叔莫负众臣所请,扛起大明江山社稷。” 

 “嫂子你怎么也……”朱棣一脸无奈,“弟弟从未想过……”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茹瑺扯着脖子大呼,青筋直冒。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应和。 

 “你们……唉!”朱棣一脸无奈,叹道:“罢了,侄孙年幼,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本王只好暂为监国。” 

 群臣大呼:“皇上圣明!” 

 茹瑺立即取出昨夜点灯熬油,写下的登基诏书,慷慨激昂的宣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