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豁然开朗

 李青皱眉道:“皇上,你这是要搞垄断?” 

 “啥是垄断?”朱棣挠了挠头。 

 “就是……利益集中在一人手里。” 

 朱棣点头,笑道:“不错,就是这样,有钱肯定要皇帝赚、国家赚,那些个富绅日子已经够好了,他们再富,也不会为民做事,反而会进一步压榨百姓。” 

 李青摇头道:“皇上三思,这样做……实在是不妥。” 

 “有何不妥?” 

 “挡人财路,无异于杀人父母。”李青道,“利益垄断,很可能会造成动乱。” 

 朱棣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朕一皇帝,难道还要忌惮区区地主富绅?” 

 李青无言以对,朱棣说的句句在理,富绅有钱,远不如国家富有,但…… 

 “皇上可有预案?” 

 “有一些。”朱棣道,“朕欲大建织造局,朝廷经营、管辖;茶叶尽皆归于朝廷,与盐一样,改为官茶;减少富绅地主种桑养蚕规模,为朝廷让路;瓷器,大建官窑……” 

 李青咽了咽唾沫,朱棣这已经不算挡人财路了。 

 士绅就这几样来钱的门路,全被朱棣给掐断了,即便不造反,也会闹出大乱子。 

 来大明这么久,李青对这时代已经充分了解,帝王绝非后世人以为的那般,呼风唤雨,欲所欲为。 

 即便是皇帝,也有很多事身不由己,需要妥协。 

 因为皇帝,也是人,只是被神化了而已。 

 并非后世人认为的那样,所有国策一经发布,上下一心,令行禁止! 

 朱棣太有魄力了,同时,也太莽了。 

 李青真心觉得这样会出事,即便朱棣镇得住,后世之君也未必镇得住。 

 老朱禁海,可以说是挡了富绅财路,老四开海,却做的更绝,直接从富绅身上剜肉。 

 但李青一时间,又找不到合适措辞来驳朱棣。 

 因为朱棣这一做法,利国利民。 

 李青心道:“不对呀,历史上郑和下西洋,不是说耗资弥巨,大肆撒钱,极大程度的消耗了大明国力,是赔本的买卖吗? 

 可按朱棣这说法,只会大赚特赚,绝不会赔钱!” 

 随即,他又想到了朱棣的丰功伟绩:通运河、编撰永乐大典、五征漠北、迁都北京,六下西洋……一桩桩,一件件,哪一样都耗资弥巨。 

 可以说,古代帝王,再没有一人比朱棣还能花钱的了。 

 可即便如此,大明却没崩,反而被誉为盛世,这根本说不通。 

 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史书抹黑了下西洋的功绩,为禁海找借口。 

 换一个说法,要是下西洋真是赔本的买卖,那朱棣哪来的钱,办这么多大事。 

 二十二年的皇帝,二十二年的岁收,除去必要的基础建设、天灾时的赈济、皇宫、皇室宗亲开销、官员俸禄……剩下的,绝逼办不了这么多事儿。 

 大明赋税真的不高,丰年三千多万石,歉年两千六七百万石,去除掉开销,余下的并不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