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朕要打仗

 藩属国朝贡的正向意义很大,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甚至连京师百姓,都与有荣焉。 

 为体现天朝上国的仁厚宽大,群臣皆上奏朱棣,回礼一定不能寒酸。 

 李青对这些撑面子的行为不以为然,却也不好阻止,毕竟刚恢复建交,为了以后更好的和海外诸国交流,吃点儿亏也没什么。 

 古人好名犹胜好利,朱棣也不能免俗,对几个藩属国的回礼相当丰厚,即便抛开物价差,也顶得上贡品的两倍。 

 各国使臣喜笑颜开,再三表达谢意后才告辞离开。 

 李青怕这些人,以后动不动就来个朝贡,薅大明羊毛,便建议朱棣,对朝贡做出限制。 

 ——朝贡五年一次! 

 群臣不允,称:天朝上国有容乃大,不应为了利益得失,将人拒之门外,只要人来,随时欢迎。 

 但群臣也不是都反对李青,比如夏原吉,他就相当支持李青。 

 不止是他,道衍、小胖,都力挺李青。 

 支持的李青的人不多,但分量极重。 

 朱棣好面子,却也不是地主家的傻儿子,一番思量过后,折了个中。 

 ——朝贡三年一次! 

 …… 

 织造局、瓷窑、龙江船厂……李青都在密切关注,那股子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感觉,他有深刻体会。 

 不过,朝廷的开销也确实大,花钱如流水。 

 夏原吉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屡次上奏朱棣先把修书停了,朱棣坚决不允。 

 有时朱棣被吵烦了,就派夏原吉再去浙西监督抗洪事宜,弄得老夏一点儿脾气都没有。 

 李青偶尔闲暇之时,也会去文渊阁看看修书。 

 修书的总人数,已达到恐怖的三千人,都是饱学之士,且字儿写的相当好看的人。 

 而且,修书和李青想象也不同,并不是单纯的抄书,而是先将收集来的书,分门别类,整理归纳,而后进行翻译,以这时的语法重新誊抄。 

 随着了解,他愈发觉得修书的意义重大。 

 因为这时代的书,不像后世那般,虽然印刷术已经普及,但敝帚自珍的现象太严重了,很多书都是孤本,并未得到传播。 

 但,谁让朱棣是皇帝呢,一旨令下:交书者赏,藏书者罚! 

 大量的孤本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上至先秦,下至前朝,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书籍现世。 

 可以预见,若无这次修书总动员,很多书都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更让李青惊喜的是,很多被统治者掩藏的真相,随着这次修书也浮出水面。 

 要知道,史书不只官方修,民间也有不少饱学之士,暗戳戳的修史,而后一代代流传下去。 

 相比官方的政治正确,他们的真实性更高。 

 而朱棣对这一现象,也做出了正向决策,出现冲突时,不可因出身来判定对错,哪个更合逻辑,更合乎情理,以哪个为标准。 

 不涉及本朝,官员们自然能无所顾忌,遵旨照做。 

 为了能让这些人更好的工作,朱棣命光禄寺为专门其准备饭菜,由太监送到嘴边,修书之人只管吃就成。 

 同时,朱棣还派锦衣卫保护他们安全,待遇简直好到没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