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编撰,可不是胡编

 翰林院。 

 李东阳下笔如飞,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铺满整个书案,错落有致,看起来赏心悦目。 

 突然察觉光线变暗,李东阳疑惑地抬起头,待看清来人,忙放下笔,起身行礼: 

 “学生见过永青侯。” 

 “少礼少礼。”李青笑呵呵道,“有些日子没来了,写到哪儿了啊?” 

 “回侯爷,现在编撰到景泰三年了。”李东阳道,“书案上这些,都是刚写下的手稿,还未精炼提纯,侯爷不妨先过目,看是否有不妥之处。” 

 “嗯…好。”李青走上前,扶着御案,逐字逐句审阅…… 

 一刻钟后,他抬起头,问:“你这些信息都是从哪儿得来的,出处呢?” 

 “一部分来自先帝起居官,更多的是从景泰年间的奏疏,以及先帝施政举措的存档,还有……” 

 李青抬手打断,“我的意思是……你的原文在哪儿?” 

 “在隔壁,由刘编撰他们负责查找,然后学生归纳汇总。”李东阳解释。 

 “你都不用……照着抄吗?” 

 “这只是初稿,还要反复确认,然后再一步步精炼。”李东阳解释道,“之前侯爷看到的都是最终定稿,书案这些只能算是草稿,还有很多道查验步骤呢; 

 对了,景泰二年已定稿,侯爷要不要过目?” 

 “这个不急。”李青道,“你先去把出处原文拿过来我看看。” 

 “是,永青侯稍等。” 

 李东阳一揖,匆匆去了。 

 不多时,他便抱着一大摞书进来,足有三十余本。 

 李东阳将书放在一旁茶桌上,打开一本翻到某一页,走上前道:“侯爷请看,手稿第27~38行,就来自这里。” 

 李青接过书,与手稿一一比对,一字不差。 

 “你都背诵下来了?” 

 “看过一遍,也就记住了。”李东阳很自然的说。 

 “……”李青道,“你把手稿出处原文都找出来,我来比对。” 

 他就还不信了。 

 李东阳拱手称是,一一找出原文,让李青比对。 

 … 

 小半时辰后,李青舒了口气,五千余字的手稿,竟没找出一个错别字,实属罕见。 

 这记性,简直无敌了……李青惊叹,却也有些不解,“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何不比对着照抄呢?” 

 “永青侯有所不知,这些书籍很多都是秘而不宣的,借阅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其中有很多都是孤本,除非遭到损坏,内务府才会刊印新的……”李东阳迟疑着说,“毕竟这是……不能大范围传播。” 

 “刘修撰他们先找出重点,而后学生看一遍熟记于心,他们再继续找……最后再进行排版、归纳、汇总;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李东阳道出缘由。 

 “这样啊!”李青恍然。 

 一直以来,他关注的都是国家大事,对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还真不了解。 

 听李东阳这么一说,才明白编撰实录还真没自己想的那么轻松。 

 不过这次来,倒让他又寻到了个人才。 

 李东阳拱手道:“永青侯若无异议,学生先失陪一下,将这些书送还给刘编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