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称王准备(下)(第2页)

 种光道看过始末,也应了下来,并没有拒绝。 

 因为王三的规划,暂且来说没问题,种光道现在还没彻底脱离民间,他是很清楚,王三这一脉的大同军是靠什么凝聚起来的。 

 单纯的吃饱饭还不够,王三已经在努力提振他这一脉大同军内的荣誉感,但还需要时间扭转思维。 

 所以,接下来就是组织大规模宣传,整顿军纪,组建巡捕(警察)、兵备(武装部)、军屯(农场)、建设兵团,四种补充军事力量的框架。 

 拆分好了治安与农建之后,就是规定升迁方向和设定转业方案,与大同军退役制度进行嵌合。 

 然后接着就是加强军队内部的宣传,尤其是之前说的,国人生活康泰为天命的说法。 

 钱粮现在他暂时不缺了,这一年刘芝已经将宣传队组建得差不多了,可以全力开始运转了。 

 然后就是提高军队的退役待遇,转业只是一部分,退役津贴、抚恤金、英雄之家、神灵册封、牌坊赐予…… 

 王三写了一堆,然后停笔,接着抬起头:“来人,下令全县各地,从今往后,牌坊除了朝廷下令,余者不得自建。 

 并且,本朝将不再赐予读书人牌匾,只赐予有功于天下的军民。 

 同时要求所有的读书人,每月一次,前往各地烈士陵园、英灵殿,祭拜为国捐躯,慷慨就义的军人。” 

 王三写完,这一次调整之后,就是将小军团,变成大军团,但采用什么制度,王三还得跟军中讨论一下,尤其是员额、指挥体系等等。 

 于是王三就继续忙了。 

 …… 

 而他的命令,在这几天很快从高陵县不断外传,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 

 自有科举以来的第一次,王三当众下令,本朝不再因为科举中第,就发牌坊的命令下来了。 

 赤裸裸的,白纸黑字,看得不少读书人都有点恍惚。 

 但接着,这群读书人,就被本地的老教谕,带着离开了。 

 他们要去参与城外烈士陵园的修建。 

 王信在高陵县这边打了几个月,战死的烈士多达一千三百多人,可以说相当惨烈。 

 而这些人的陵墓,将成为接下来王三,用来彰显本朝恩典的体现。 

 所以,境内除了还在中枢跟着种光道讨论的读书人外,剩下的全部被带走了。 

 他们肩提手挑,将大量的条石,在冰上拉着走,一个两个都累得够呛,但不能不干。 

 因为,不干,他们就是:心怀明廷,意图谋反。 

 就算不用杀头,也是要拿自己的命去赌未来的前途。 

 于是,他们再有多不甘,也只能憋着。 

 拉到了陵园,他们就有时间休息。 

 但休息的时候,他们会被要求坐在一座台下,听着上边讲述的“故事”。 

 “话说咱们王三爷,未来的新顺大王,他本人一日做梦,发觉旧部托梦来哭求。 

 大王问缘何? 

 旧部哭曰:家里出了灾,死了数人,而上官却不管他家人的死活,因此走投无路,只能借了判官的手段,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