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下乡(上)(第2页)

 再说了,你真觉得他没有反制手段?学校、学历、学位的拆分,就是他的最大手段。 

 这小子细化了科举考试的科目,还把科举和公考分拆,同时还强调了本业司的工作,你难道看不出来他在谋算什么吗? 

 之前都是八股、策论,现在他用明经、明算、策论三科来量化考试基础。 

 那你想想黄龙山学校里,他们是靠什么进行末位淘汰的? 

 只是单纯的优良选部?还是百分制学分排位比拼? 

 既然黄龙山那边能用,为什么公考这边不能用? 

 或许你的文章,会因为考官好恶,进而影响你的考学。 

 可分数量化之下一切都能客观。 

 别忘了,黄龙山那边的学校,数个考官同时点评一张,然后排除最上、最下,折中均分的方法,你猜能不能最大保证公正? 

 未来,三科顶不住天下人的时候,那就开辟成五科乃至六科。 

 只要科目够多,就能通过考试,筛选出另一批聪明脑袋。 

 而且,筛选出来的聪明脑袋,也会因为科目的增多,而变得博采众长。 

 品质或许不如现在明廷筛选出来的精英,但量多了,总会有更多拔尖的。 

 所以我才说,这小子心比朱元璋大。 

 朱元璋早年想要摆脱儒户掣肘的时候,都只能在科举基础上弄一个南北榜。 

 这小子,直接拉低科举门槛,然后推行官吏一体化,这样升迁的权限,可就捏在朝中高官之中。 

 只要王三能打出关中,那么他必然会第一时间被天下各省观望的宗族力量盯上。 

 谁也不想丧失对于朝廷中枢的影响力。 

 总之,在他手里,或许可能成,只要他能露出君临天下的气势,真的会有很多人投奔来。 

 不过话说回来,这小子真的是农人?就他现在露出来的一点手段,怎么看都不像是目不识丁的农人。” 

 张志和看自己这个师叔感慨的模样,不由得叹息一声:“真有这么邪乎?只是一套科举制度而已?” 

 “只是?”道士轻笑摇头,“你呀你呀,你是没有搞过官制,也没平衡过权利所以不懂。我之前跟徐鸿儒干的时候,可是见太多内部权力分配不均爆发的火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