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末:我从陕西闹革命倦鸟落旧林
第681章 小会(中)(第2页)
自打打进顺天府之后三年,朕一直在思考和权衡,最后想到了这么个解决办法。
那就是——文理分科,封锁最高端技艺的外流,利用买办打击分化中国之外的藩国强势崛起等等。
简而言之,将改造世界的技术、底层逻辑,尽可能掌握在手中,哪怕传播出去了,也要想办法定期收割这些聪明脑袋入朝。
所以,文理必须分科,让中国之外的藩属、四夷,尽可能投入文科学习。而中国境内的资源,朝着理工、农业倾斜。
为此,从皇子开始启蒙,就是朝着数理化方向倾斜教育。
这也意味着此后,大顺的皇室教育,四书五经的占比,将会降到三成。”
王三说完,众人都皱眉。
“可是,其他藩国也不是傻子,不可能真的坐视理科不传播吧?都会看我们的国策吧。”
种光道提出了疑惑。
王三点了点头笑道:“没错,但不要忽略一点,那就是理工科的基础是改造世界,但君主们可不会喜欢变革。
因为每个理工科技术的进步和基础物理的进步,大体是二十年一个周期,而且这个速度每百年就会提升一次。
一百年之后,如果蒸汽时代过渡到了电气时代,这个变革周期就是十年。
要是还有下一个时代,速度还会缩减到五年。
再来一次变革,就是三年。
快速的变革,需要容错。
中国极壁如果完成,大顺的容错空间,就是支撑变革的底气。
就算不成,还有藩属可以转移矛盾。
但藩属们呢?就算他们有机会快速攻占几百万公里的土地,但二十年正好一代人,新一代出现就意味着新的竞争出现。
同时,对中国藩属的态度,朝廷秉持的一直都是众建诸侯少其力,推恩令是肯定跑不了的。
这就意味着,中国之外的土地,注定没有足够的市场,支撑理科的变革。
毕竟推行理科的核心之一,就是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变现。
比如蒸汽机,现在的铁路就是它们的变现。
而小国注定玩不动的。
就算侥幸有了变现的机会,以中国的工业体量,完全可以形成价格优势,对小国倾销,用廉价工业品直接摧毁他们的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