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教改开始了(第2页)
除非我们得了进士,进入三大学府修习,然后三年之后毕业,通过三大学府的推荐进入官场。
或者前往边区、老区的学校,协助本地治理、学习和再教育。只要能从这些地方完成再教育回来,朝廷会直接给举人功名。
当然,也可以什么都不去选择,那么只能参加名额再一次缩编之后的传统科举,并且十年之后,传统科举将会从大顺被废黜。
从今往后,科举更名高考,将会建立一个以公立学校为基础,私立、自考为辅助的普惠教育体系。
而想要选吏做官,还得在拥有学历学位的基础上,参加公考。每个岗位所需要的学历、技能、方向各不相同。
比如,想要进农部、驿部、学部等,需要成体系的技能证书,或者各部直属学校的学历。”
“这么复杂?”听罢,他们都觉得头大。
“没办法,教育必须更新。陛下认为,大顺之前的朝代,考试从来不是为了服务社会进步,普惠大众去的,所以这一朝必须扭转。从朝廷细化出十五部衙门,近百有司就能看出来,朝廷是准备细化发展。所以,我们这一次若是考不中三大学府,就只能去参加大顺的那些工匠学校了。”
赵东甲叹息着,手指点了点最新的一页,上边写有大顺在全国范围铺开的学校等级。
为了应付工业化需要,王三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私塾教育,而是直接铺开评级:小学、中学、大学三个等级。
并且将之前的六年级压缩为五年级。
中学开始分流,采用2+1+2模式。
前两年统一进入根据人口划分的初级普通中学,进行学习文化课。
然后进行一年的过渡学校,这个学校只进行文理分科,期间学生可以随意参加文理两个学部的选课,同时会有大量的中级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来参与招生。
中级普通中学,自然是文科方向的,职业中学就是理科方向。
但因为朝廷资源有限,所以在财政拨款上普中和职中的资金为:三比七。
而且职业中学包分配。
当然,这还没完,普中只能参加各大学校的自主招生,并且还包括了大量私立大学,私塾大学,而职高则进行统一考试管理,最顶尖的那一批可以进入大学参加科研研究,中间那一批安排进入全国各地的高级职业大学深造,最次的那一批直接进入生产线。
至于大学,统一为三年。
如此,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大学三年,也就是十八九岁就会有一批孩子毕业参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