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末:我从陕西闹革命倦鸟落旧林
第721章 加冕农民起义的英雄(第2页)
孔衍植写了一篇雄文,并且在上边明确表示,他的几个儿子,包括孔兴燮,都自愿报名前往南洋、西洋、东洋各地,参与大顺在地方的教学建设,并教化当地百姓。
然后还延请天下人一起从之,所有费用,由孔庙所出。
有些人觉得品出味儿来了。认为现在或许是因为中国没有了儒家的秩序,但面对大顺的开国天团他们没办法对抗,那就往其他边地去延续他们道统。
总能找到机会反攻回来的。
所以,很快天下应从,不乏有德高望重的“乡民”,纷纷投书,然后在孔庙留下名字,誓师出海。
至于这些乡民的来历,其实就是当初打土豪,分田地种负隅顽抗的地主阶级们,所以他们都在集体农庄生产,或者接受劳动在教育,已经不如往昔那么大腹便便了。
哪怕经历五六年炮制,他们还是不愿意一辈子就这么过去,所以他们前往南洋等地,不仅是去教化当地百姓,更是去地方担任地主的。
所谓,出国之后,你才知道国家的好。
他们从登莱出发,要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蹉跎月余,吐得天昏地暗,然后到了地方,看着低矮的屋子、甚至树屋,还有大量野人随时可能跑来抢劫,他们就想哭。
但一下地,本地驻军就将他们看管下来,这些人之中很多都是驻军、流放犯子嗣未来的升迁根基。
为了降低戍边的抵触情绪,大顺对犯人、不是那么罪大恶极的杀人犯的处理办法也很简单,签下契约,戍边一代人,或者五六十年,活下来之后,你可以回乡看看。
从第四代开始,就能参与公考,并且边区考试会有优惠,大顺对于边区的建设是方方面面的,尤其是公考名额的供给。
南北榜单之外,大顺还会开设区域性质的巡回考场。
由朝廷直接从中央拨人,前往边区、藩镇、外藩主持,录用生员,考中之后直接带回京师,接受崇文阁再教育。
王三经常亲自下场考察,然后就把一些滥竽充数、花钱托关系买进来的人找出来,从上到下找一圈,接着一网打尽,全部夺爵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