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徐坤父母的朋友们(第3页)

 对于京都的小吃,罗茵茵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小吃都被商业化,失去了原本的味道和文化内涵。因此,每当有人提议去京都市区寻找美食时,罗茵茵总是显得相当抵触。 

 然而,这次徐坤和赵冉的软磨硬泡却让她有些招架不住。他们两人对京都的胡同文化充满了好奇,渴望能够亲身体验那些隐藏在古老街巷中的独特风情。看着两人眼中闪烁的期待和热情,罗茵茵最终只能无奈地妥协。 

 她开着车,载着徐坤和赵冉驶向那些充满历史韵味的胡同。然而,京都的交通状况却让她倍感头疼。狭窄的街道、繁忙的车流、错综复杂的交通指示,都让开车进胡同变得异常困难。最终,罗茵茵只能将车停在附近商场的停车场里,然后带着两人步行前往胡同。 

 随后,罗茵茵引领着徐坤和赵冉步入了一条繁华的商业胡同。这条胡同热闹非凡,人头攒动,两旁琳琅满目的小吃摊位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仿佛汇聚了全华夏各地的美食精华。 

 徐坤一踏入这片美食的海洋,立刻被中原地区的特色小吃胡辣汤所吸引。他迫不及待地走到一个摊位前,点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胡辣汤。那浓郁的汤底,搭配上鲜嫩的肉片和各种香料,让人垂涎欲滴。徐坤大快朵颐,一边品尝着这地道的中原美食,一边赞不绝口。 

 除了胡辣汤,徐坤还尝试了当地的肉夹馍。那馍皮烤得金黄酥脆,夹着肥瘦相间的肉片和各种蔬菜,咬一口下去,满嘴都是满足和幸福。 

 而赵冉则对面食情有独钟。她看到一家摊位上摆满了各种面食,便毫不犹豫地走了过去。她点了一碗油泼面,只见那面条筋道有弹性,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辣椒油和葱花,香气扑鼻。赵冉用筷子挑起一筷子面条,轻轻一吸,那面条便滑入口中,伴随着辣椒油和葱花的香味,让人回味无穷。她一边品尝着这美味的油泼面,一边露出满足的微笑。 

 罗茵茵看着徐坤和赵冉吃得津津有味,也不禁感到开心。 

 在探索京都的这些商业街时,徐坤不禁赞叹其完善的设施和多样的选择。虽然这里的价格相对于其他地方来说稍显昂贵,但当你品尝到那些美食时,你会发现这确实是一分钱一分货。食物的口感、香气和味道都让人印象深刻,足以证明这里的商家在食材选择和烹饪技艺上都下足了功夫。 

 徐坤对于食物的态度向来是开放而包容的。他并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正宗”,因为他深知每一种食物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而这些魅力往往与地域、文化和人的口味紧密相连。他相信,正是这种多样性和包容性,使得某些食物能够跨越地域的界限,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被更多的人所喜爱。 

 在徐坤看来,追求“正宗”固然可以带来一种纯粹的味觉享受,但这也可能会限制我们对食物多样性的体验和欣赏。他更愿意尝试各种不同的食物,感受它们所带来的不同口感和风味,从中领略到不同地域和文化的魅力。 

 因此,在京都的这些商业街上,徐坤并没有刻意去寻找那些所谓的“正宗”美食,而是随性地品尝着各种美食,享受着这种探索的乐趣。 

 在华夏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食物的传播和演变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过程。任何一种食物,若想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最终广泛传播,都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一番适应当地人口味的改良。这种改良不仅是为了满足当地人的口味偏好,更是为了确保食物在新的地域环境中能够拥有足够的销量和生命力。 

 当地人对食物的口味偏好往往深受地域文化、气候环境、饮食习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当一种食物从外地传入时,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商家或厨师们通常会根据当地人的口味特点,对食物的味道、口感、烹饪方式等进行一系列细致的调整。这种改良并非简单的模仿或复制,而是需要在保留食物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融合,使其既符合当地人的口味,又保持其独特的魅力。 

 例如,火锅这一美食在华夏各地都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喜爱。然而,在不同的地区,火锅的口味和做法都有所不同。在西南省,火锅以麻辣着称,而在粤广,火锅则更注重汤底的鲜美和食材的原味。这种差异正是火锅在传播过程中根据当地人口味进行改良的结果。 

 同样地,当一种食物在某个地区获得成功后,它也会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在这个过程中,食物往往会经历更多的改良和创新。这些改良和创新不仅是为了满足当地人的口味需求,更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高食物的销量和知名度。 

 因此,我们可以说,但凡是能够在华夏传播得很广的食物,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符合当地人口味的改良。这种改良是食物传播和演变的必然结果,也是华夏饮食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体现。 

 没有谁对谁错,都只是为了赚钱而已,当地人吃不惯那些没有经过改良的其他地方的特色美食,那也卖不出去。 

 就像国外的华餐店铺,做出来的华餐也不是正儿八经的华餐,徐坤和赵冉之前在外面的店铺吃到的华餐也是四不像,都是把华餐和本地的食物组合起来形成新的食物,这样子当地人的接受度就会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