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隋炀帝杨广
一、少年英才与储位之争
杨广,隋朝第二位皇帝,原名杨英,后改为杨广,庙号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一位君主。他生于公元569年,是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次子。自幼聪明好学,才情出众,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文化素养,在其兄杨勇失宠后,成功赢得父母青睐,于开皇二十年(600年)被立为太子。
二、即位之初的改革与开拓
隋炀帝杨广于大业元年(604年)登基之后,以其深谋远虑与宏大愿景展开了系列内政外交的革新举措。在国内政策方面,他尤为重视教育与选官制度的改革,对前代科举制度进行重大调整和完善,从而打破了长期由世家大族把控官僚体系的局面。通过增设进士科,杨广首次引入了以才学而非门第背景选拔官员的标准,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进士科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寒门庶族参与国家管理的机会,也为社会阶层流动提供了合法通道,极大地拓宽了人才选拔范围,奠定了此后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基础。
与此同时,隋炀帝亦倾力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运河工程。他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整合疏通了原有的自然河流和人工渠道,打造出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约2700公里。尽管大运河的开凿过程中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徭役压力,甚至间接诱发了社会动荡,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它对于促进当时南北物资交换、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以及巩固中央集权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大运河成为一条运输动脉,不仅确保了粮食和其他战略物资的快速转运,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与繁荣,直至今日,依然在中国水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
三、对外征伐与疆域拓展
隋炀帝杨广在其执政期间,展现了极为强烈的扩张野心和对边疆稳定的追求。其对外征战的标志性事件便是对高句丽王国的三次大规模征讨。第一次远征始于大业八年(612年),集结百万之师,规模空前,试图一举征服高句丽。然而,由于指挥不当、后勤补给困难以及高句丽顽强的抵抗,隋军遭受了惨重损失。第二次远征(613年)与第三次远征(614年)同样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隋朝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军事实力,但连续的征战消耗了国力,加剧了内部矛盾,动摇了隋朝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