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韩愈政治生涯:直言敢谏与务实勤政的典范

 一、生平概述:坎坷仕途中的坚韧与才情 

 韩愈,生于唐大历三年(768年),字退之,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或昌黎先生。其籍贯存有争议,一说为河南河阳(今孟州市),一说为怀州修武(今修武县)。这位唐朝中期的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自幼孤苦,得兄嫂抚养,然早年即展现出卓越的文学天赋,七岁能言,十二岁能文。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步入仕途。初任节度推官,后转任四门博士,以其锐意进取的个性及深湛的学问,不久擢升为监察御史。然而,因其直言敢谏,抨击宫市弊端,遭到贬谪,出任阳山县令。随后虽遇赦,但其仕途并未因此平顺,先后担任江陵法曹参军、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期间屡遭波折。 

 元和十二年(817年),韩愈以行军司马身份辅佐宰相裴度,成功平定“淮西之乱”,功绩显着,升任刑部侍郎。然而,两年后的元和十四年(819年),他又因上《论佛骨表》,谏阻迎佛骨入京,触怒唐宪宗,再次遭受贬谪,远赴潮州任刺史。直至唐穆宗即位后,韩愈得以召回,先后担任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要职,直至长庆四年(824年)病逝,享年五十七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后世尊称为“韩文公”。 

 二、文学成就:古文运动的扛鼎之人与“文章巨公” 

 韩愈在文学上的贡献,尤其在散文领域,堪称卓越且影响深远。他强烈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体文风,提倡恢复先秦两汉的古文传统,主张“文道合一”,强调文章应承载儒家之道,兼具道德教化与审美价值。他以“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壮志,发起并推动了中国文学史上着名的古文运动,对后世文风产生革命性影响。 

 韩愈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议论文、记叙文、抒情文、书信等多种体裁。其文笔雄奇奔放,语言鲜明简练,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情感充沛,既有磅礴的气势,又不乏细致入微的刻画。代表作如《师说》、《马说》、《进学解》、《原道》、《论佛骨表》等,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学识与卓越的才情,更是其文论观点的具体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