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汤思退:争议宰相的浮沉之路,从秦桧门生到议和失策者(第3页)

 随着金兵深入南宋腹地,战况日益严峻,汤思退的议和政策愈发显得不合时宜。朝野内外对他的批评之声渐起,认为其软弱无能、误国误民。侍中御使陈俊卿更是直言不讳,于同年十二月弹劾汤思退,列举其在金兵压境之际依然固守和议、消极备战的种种失策,要求追究其责任。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汤思退被迫辞去宰相之职,政治生涯遭遇重大挫折。 

 五、复相与最终覆灭 

 1161年,宋孝宗赵昚出于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汤思退议和才能的认可,决定再次启用他为相,同时兼任枢密院事,赋予其全面掌控朝政与军事大权的重任。这一任命,伴随着抗金名将张浚的罢免,标志着南宋对外政策的明显转向,即从积极备战转向寻求与金国的和解。 

 然而,汤思退在重新掌权后,其议和策略走向了极端。为尽快实现与金国的停战,他不仅继续积极推动外交谈判,更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密令王之望、龙大渊等人拆除边境防御设施。这一举动,表面上是为了展示南宋的诚意,实际上却严重削弱了国家的军事防线,使得本已脆弱的边防几乎形同虚设。汤思退的这一冒险之举,反映出他对和平的过度追求,以及对金国真实意图的误判。他忽视了金国可能利用南宋军备松弛的时机发起突袭,也低估了此举在国内可能引发的强烈反弹。 

 不出所料,金国在察觉南宋边防空虚后,于同年十月果断发动大规模南侵。毫无防备的宋军在金军猛烈攻击下节节败退,楚、濠、滁等州相继沦陷,损失惨重。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事,彻底暴露了汤思退议和政策的短视与失误,不仅未能带来和平,反而将南宋置于更加危险的境地。朝野上下对此一片哗然,舆论纷纷指责汤思退“奸邪误国”,要求严惩其失职行为。 

 面对铺天盖地的谴责与声讨,汤思退旋即被罢官,贬至永州。太学生张观等七十二人联名上书,痛斥其罪行,要求严惩汤思退及其同僚。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与内心的愧疚之下,汤思退于隆兴二年(1164年)十一月在忧惧与悔恨中去世,结束了其充满争议的一生。 

 结语: 

 汤思退,这位曾一度位居宰辅、手握重权的历史人物,因其鲜明的议和立场与一系列失策行为,成为了南宋史上最具争议的宰相之一。他的政治生涯揭示了个人抉择与时代背景相互交织的复杂性,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在关乎国家存亡的重大决策中,领导者必须具备审时度势的战略眼光与敢于担当的勇气,否则,即便是才情出众、一度位极人臣的人物,也可能因决策失误而身败名裂,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