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明初名将曹良臣:浴血边疆的智勇双全!(第2页)
曹良臣深知,硬碰硬的正面交锋,虽然能体现武勇,但在兵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极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甚至有丢失北平的风险。因此,他提出了一个大胆且巧妙的策略——“以计走之”。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利用对方的心理恐惧,通过虚张声势,让敌人误以为自己陷入了包围圈,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曹良臣秘密部署,命令手下士兵在白河沿岸的船只中树立起无数旗帜,同时安排人手敲响钲鼓,制造出大军集结的假象。夜幕降临,河面上的旗帜在微风中猎猎作响,伴随着远处传来的阵阵鼓声,整个河岸仿佛布满了明军的伏兵,气氛紧张而凝重。这一幕,对也速及其部队而言,无疑是一记沉重的心理打击。
当夜, 也 速 得知这一情况后,心中大为惊恐,误认为自己即将陷入明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在极度的恐慌和不确定性面前,理智往往让位于本能的生存欲望,于是也速决定放弃进攻计划,连夜撤军。曹良臣见时机成熟,立刻组织精锐骑兵,趁夜色追击逃窜的元军,给予了对方致命一击,元军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溃不成军,损失惨重。
四、封侯拜将,征讨四方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表彰开国功臣,特封曹良臣为宣宁侯,这不仅是对其以往战功的肯定,也是对其军事才能和忠诚度的高度认可。获封侯爵,意味着曹良臣在明朝的军事和政治体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名字开始与众多开国元勋一同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次年,即洪武四年(1371年),西南边陲的稳定问题成为明朝中央政府关注的焦点。四川地区尚有割据势力,以明昇为首的夏政权拒绝归顺,对新生的明朝构成了潜在威胁。为此,朱元璋派遣中山侯汤和统帅大军,进行远征四川的军事行动,而曹良臣作为一员得力干将,也被委以重任,随军出征。
这次远征,对于曹良臣来说,既是对个人军事才能的又一次考验,也是巩固国家统一、展现明朝国威的重要机遇。面对地形复杂、易守难攻的四川,曹良臣与汤和紧密配合,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战术,步步为营,逐渐压缩明昇势力的生存空间。在战略上,他们充分利用了明朝在兵力和后勤补给上的优势,对夏军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压力;在战术层面,则注重利用山地作战的特点,实施精准打击,逐一瓦解敌方的抵抗力量。
经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战斗,明军终于逼近了明昇所在的重庆。面对大势已去的局面,明昇意识到抵抗无望,最终选择了向汤和、曹良臣率领的明军投降。这一胜利,不仅标志着明朝完成了对四川的全面控制,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理,更进一步巩固了新生政权的边疆安全,为后续的国家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