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徐渭:明代艺术界的奇才(第3页)
随后,在张居正主政初期,徐渭对朝廷对蒙古采取的抚和政策表示赞同。他不仅再度越过居庸关,踏入塞外,还经戚继光引荐,远赴辽东,教授李成梁之子李如松兵法,并与蒙古首领俺答的夫人三娘子建立了联系。尽管在北方受到了吴兑等人的尊敬,但健康问题迫使徐渭不得不于次年春季返回故乡绍兴,潜心注释郭璞的《葬书》。
步入花甲之年的徐渭,应好友张元忭之邀重返京城,但两人因性格差异迅速产生摩擦。张元忭恪守封建礼教,而徐渭则性情放荡,不愿受礼法束缚。张元忭试图以礼法约束徐渭,后者深感不满,甚至直言:“我杀人当死,不过一刀,你却欲将我碎尸万段!”由于与张元忭的关系恶化,加之官场的不公待遇,徐渭情绪郁结,疾病复发,最终选择离开京城,回归绍兴,从此未再远离故乡。
晚年的徐渭,生活越发拮据,他厌恶富贵者与礼法之士,所交往的多为旧友与门生。他时常处于贫困边缘,甚至到了“忍饥月下独徘徊”的地步,面对访客,他常闭门谢绝,戏称“徐渭不在”。即便在好友张元忭去世时,徐渭前往吊唁,抚棺痛哭后悄然离去,不留下姓名。他依靠卖字画维生,但每当手头稍宽,便不再作画,作品往往被门生或朋友以各种手段获取。
徐渭晚年的生活异常艰苦,贫病交加,所藏书籍变卖殆尽,几近断粮。尽管如此,他依旧保持着狷介清高的性格,拒绝向富家贵室低头乞食。他的精神状态日益恶化,时而豪饮,时而自残,病情愈发严重。晚年,他频繁迁居,声称是儿子的过错所致,实则是生活无着落的无奈之举。徐渭的晚年,是一段精神与肉体双重困顿的时期,他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文人悲凉命运的真实写照。
五、结语
尽管徐渭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挑战,但他留给后世的文化遗产却是无法估量的。无论是他那充满激情与创造力的诗文,还是那突破传统的绘画与书法作品,都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徐渭,这位明代的艺术巨星,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永远镌刻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