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笔墨风云张瑞图:明代奇才的艺术人生(第2页)
在魏忠贤专权期间,张瑞图虽然参与其中,但也有维护正义之举。例如,在懿安皇后病重时,魏忠贤试图陷害她的父亲张国纪等戚臣,张瑞图却站出来阻止,使得这些皇亲国戚得以幸免于难。此外,当魏忠贤欲在京师文庙旁建立生祠,并在祠中塑造自己雕像时,张瑞图虽不敢公开反对,却以巧妙的方式劝阻,避免了这一荒谬行径的实施。更有甚者,当方震孺、李承恩、惠世扬等大臣被囚禁于诏狱,面临处决的危险时,张瑞图竭力请求缓刑,最终促使熹宗下令停止执行死刑,挽救了他们的生命。
然而,张瑞图的这些善行并未能完全洗刷他与阉党之间的关联。崇祯帝即位后,开始清算魏忠贤及其党羽,张瑞图虽试图告老还乡,但仍被卷入这场政治风暴中。起初,他并未被列入阉党逆案之中,但随后发生的二月会试事件,彻底改变了局面。张瑞图与施凤来作为考试官,录取了大量与宦官和勋贵有关联的考生,此举激怒了崇祯帝,最终导致二人被定为逆党,张瑞图也因此受到惩罚,被判处赎徒为民。
三、逆案罢归
崇祯二年(1629年)的春天,对于张瑞图来说,是一个命运转折的季节。随着朝廷内部对魏忠贤阉党逆案的清算,张瑞图的名字赫然出现在“钦定逆案”名单之上。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朱由检以一道谕旨,将张瑞图定为“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输赎为民者”。这意味着,曾经权倾一时的建极殿大学士,如今面临着贬谪与社会地位的急剧下降。
在经历了政治生涯的高潮与低谷之后,张瑞图于崇祯三年(1630年)被正式遣返回故乡晋江青阳 下 行。这一次的罢官 ,不仅仅是官职的丧失,更标志着一段辉煌岁月的终结。然而,对于张瑞图而言,这或许也是一次心灵的回归与自我救赎的开始。
归乡后的张瑞图,没有沉浸在失落与愤懑之中,反而展现出了超脱尘世的淡泊情怀。他携同如夫人贺氏,选择了隐居的生活方式,回到了那片熟悉的土地,享受着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自在。在青阳下行的故里,张瑞图仿佛找回了久违的自我,他不再为朝堂上的权谋所累,而是将身心投入到自然的怀抱之中,与山水为伴,与诗文为伍。
白毫庵成为了张瑞图精神寄托之所。这座他曾少年时夜读的地方,如今成了他与僧侣们探讨禅理、静心修行的所在。在这里,张瑞图不仅仅是在寻找内心的平静,更是在艺术创作中寻求灵魂的升华。他的书法与诗歌,成为了他晚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幅字迹、每一行诗句,都承载着他对于人生的深刻感悟与艺术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