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谢升:从大明忠臣到清廷元老的传奇一生(第2页)
崇祯三年(1630年),谢升升任吏部左侍郎,后调任南京吏部尚书。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崇祯五年(1632年),因路振飞的弹劾,谢升被冠以“九尾狐”的恶名,虽未被证实,但也未能进一步升迁。
直到崇祯七年(1634年),在首辅温体仁的支持下,谢升终于登上吏部尚书之位,他在此期间协助温体仁排挤政敌,但也因未对霍维华的提名提出异议而遭到弹劾,最终在崇祯十年(1637年)被罢官。
然而,谢升的命运并未就此终结。崇祯十二年(1639年),在新任吏部尚书迟迟未到任的情况下,他再次被崇祯帝起用,担任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这一次,谢升推行了一系列新的人事政策,使人事工作井然有序,深得崇祯帝的赏识,证明了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价值。
三、跻身阁臣
谢升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四月二十八日,被授予礼部尚书之职,随后更进一步,拜东阁大学士,与陈演一同成为内阁成员,这意味着他已跻身帝国决策的核心层。不久,谢升的官衔不断攀升,加封少保,改任吏部尚书,进位武英殿大学士,最终升至少傅、建极殿大学士,成为朝中极具影响力的阁臣。
崇祯十四年(1641年),面对松山、锦州前线的危急局势,明朝军队陷入困境,无力实施有效救援。此时,谢升私下对阁僚表达了对议和的支持态度,这源于他对战局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利益的考量。在兵部尚书傅宗龙谈及新任兵部尚书陈新甲倾向于对清议和时,谢升认为议和或许是一条可行之路。他建议采用“用间”策略,以引导崇祯帝同意与清朝进行议和谈判。崇祯帝最终接受了这一提议,委任陈新甲主持议和事宜。
然而,谢升的立场和言论最终给他带来了麻烦。崇祯十五年(1642年)四月,在与新任科道官讨论兵饷问题时,谢升不慎批评了崇祯帝过于自负,过于依赖个人判断,导致国家陷入危机。他还透露了崇祯帝在奉先殿祈签后决定议和的内情,这被认为是泄露了宫廷机密。科道官们听闻此言,立即上报,弹劾谢升“归罪天子”,“诽谤君父”,“泄禁中语”,“大不敬”。
崇祯帝对此极为愤怒,下令对谢升进行议处。同时,言官米寿图在弹劾兵部郎中张若麒时,也将矛头指向了谢升,指控他是张若麒背后的庇护者。面对众多弹劾,崇祯帝原本意图严惩谢升,但鉴于朝中大量官员附和弹劾,且崇祯帝用人往往呈现出“弹章愈多,位愈固”的反比现象,最终决定从轻发落,仅将谢升削籍为民,保留了他的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