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马湘兰——兰之魂,诗画双绝的明末奇女子(第2页)

 四、寻到知音

 马湘兰与王稚登的相遇,如同两股清泉汇入同一池塘,激起层层涟漪。然而,即便是在这心灵的共鸣中,也难免夹杂着现实的苦涩与无奈。马湘兰深知自己并非寻常风尘女子,她的心性高洁,如同悬崖峭壁上独自绽放的兰花,不为凡夫俗子所轻易折服。为了向王稚登表达自己的心意,她特地绘制了一叶兰图,以此昭示自己的贞洁与高傲,期待着王稚登能够理解她内心的真挚情感。

 王稚登,这位才华横溢却又身陷困境的才子,面对马湘兰的深情厚意,心中充满了矛盾与挣扎。尽管他聪明绝顶,能够洞悉画中蕴含的情愫,但现实的考量让他不敢轻易许下承诺。三十七岁的他,依然处在仕途的低谷,未来的不确定性让他担心无法给予马湘兰一个稳定的生活和应有的庇护。他深知,一旦感情深入,便可能成为彼此的枷锁,而马湘兰的敏感与多情,更让他不敢轻易触碰,唯恐不慎之间,便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出于对马湘兰的保护与尊重,王稚登选择了保持距离,将那份深藏心底的情愫转化为淡淡的友情。他故意装作不解马湘兰画中的深情,以一种看似轻松的方式接受了那幅一叶兰图,仅仅回以礼貌的感谢。这样的反应,无疑让马湘兰感到失落与痛苦,她误以为王稚登并不愿意接纳她的爱,心中满是苦涩。

 尽管如此,马湘兰对王稚登的感情并未因此消减。她仍然选择与他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两人如同知己般相互陪伴,却小心翼翼地回避着任何可能触及婚姻的话题。在这段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中,他们共同品尝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成为了对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五、登舟北上

 王稚登的命运似乎迎来了转机,京都大学士赵志皋慧眼识珠,举荐他参与国史的编修工作。这对于一直渴望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王稚登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他心怀激动,收拾行囊,准备登舟北上,前往京城,开启新的人生篇章。在内心深处,王稚登还怀揣着一个美丽的愿望——待他在京城立足,有了稳定的未来,便回来迎娶马湘兰,与她共享余生的幸福。

 马湘兰的心情则复杂得多。她为王稚登的机遇而高兴,也为即将到来的离别而忧伤。在为他举办的饯行宴上,马湘兰强颜欢笑,心中却是五味杂陈。王稚登在席间隐约透露了他对于未来的规划,暗示着将来二人共度一生的可能性,然而,鉴于之前那段未得回应的深情,马湘兰不敢轻易流露自己的期待,只是静静地在心底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在分别之际,马湘兰千叮咛万嘱咐,每一句话都饱含着不舍与牵挂。她深知,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重逢,于是她以诗寄情,即席创作了一首“仲春道中送别”的诗篇,作为对王稚登的临别赠言。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她对王稚登深厚的情感,也寄托了她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诗中或许有“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意味,既有祝福,也有等待,更有对王稚登不忘初衷的期许。

 王稚登带着马湘兰的诗与深情,踏上了北上的征途。而马湘兰,则留在原地,守候着那份未完的诺言,心中既期盼着王稚登的成功,也默默祈祷着他能早日归来,兑现那未尽的情缘。

 六、独守寂寞

 马湘兰送别王稚登之后,她的生活变得异常寂静。她关闭了“幽兰馆”的大门,谢绝了所有访客,一心沉浸在对王稚登的思念之中,期盼着他能够在仕途上取得成功,然后回来接她离开这寂寞的秦淮河畔。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马湘兰的等待并未得到预期的回应,她只能在诗词中寄托自己的情感,写下《怆别》一诗,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王稚登深切的思念与无尽的等待:“病骨淹长昼,王生曾见怜。时时对萧竹,夜夜集诗篇。寒雨三江信,秋风一夜眠。深闺无个事,终日望归船。”

 在漫长的等待中,马湘兰试图以饮酒来消解心中的愁绪,却发现酒精只能暂时麻痹情感,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自君之出矣,不共举琼卮。酒是消愁物,能消几个时。”她意识到,无论多少美酒佳酿,都无法替代王稚登在她生命中的位置,也无法抚平她心头的伤痛。

 然而,马湘兰的等待最终换来的却是失望。王稚登在京城的日子并不如意,他遭受了来自宰辅徐阶手下文人的排挤,虽然参与了编史工作,却只能做些琐碎杂务,屈辱与挫败感让他倍感煎熬。岁末时分,王稚登终于决定放弃京城的仕途,带着疲惫与失落,返回江南。然而,或许是出于自尊,或许是不愿再让马湘兰陷入无望的等待,他选择将家搬迁到了姑苏,与马湘兰的距离更加遥远,同时也斩断了与她共度余生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