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尚可喜:从明军副将到清初三藩之一
一、从军明朝
尚可喜的早期生涯充满了波折和转折。出生于辽东海州的尚可喜,原本是农民家庭的一员。然而,随着后金势力的不断扩张,尚可喜和他的父亲尚学礼为了躲避战乱,不得不离开家乡前往辽西松山避难。在这期间,尚可喜的母亲不幸在战乱中去世。为了生存,尚学礼加入了辽东巡抚王化贞的部队,之后跟随毛文龙到了皮岛。尚可喜也在天启三年(1623年)加入明军水师,并在次年前往皮岛寻找父亲,被毛文龙收为养孙,并赐名为永喜。
父子团聚不久,尚学礼在一次战斗中阵亡,毛文龙便将尚学礼的部队交由尚可喜统领。明崇祯四年(1631年),皮岛发生了兵变,东江总兵黄龙被拘禁,沈世魁暂时掌管了兵权。尚可喜得知消息后迅速返回皮岛,镇压了这次兵变,杀死了耿仲裕、王应元等兵变的领头人,并帮助黄龙恢复了职务。为了表达感激之情,黄龙立即提拔尚可喜为游击。
紧接着,明朝内部发生了吴桥兵变,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占据了登州,对抗明军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黄龙派遣尚可喜和金声桓去安抚东江诸岛,并驱逐了叛党的高成友。不久之后,明军收复了登州,孔有德和耿仲明逃亡海上,尚可喜奉命率领舰队前去拦截。然而,由于遭遇飓风,尚可喜的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他登陆登州后被明将祖大弼误认为是叛军,幸好黄龙及时解救,才得以回到旅顺。
由于在平定叛乱中的出色表现,尚可喜被升任为副将,并负责驻守广鹿岛。然而,命运再次对他开了玩笑。同年七月,已经投奔后金的孔有德和耿仲明带领后金军队攻陷了旅顺,黄龙兵败自杀。留在旅顺的尚可喜的妻子、妾室以及家中侍婢数百人,为了不落入敌手,纷纷投水自尽,这场悲剧给尚可喜带来了极大的心理打击。
二、渡海归金
尚可喜在经历了皮岛兵变和旅顺失守等一系列事件后,其命运发生了重大转变。黄龙死后,沈世魁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为东江总兵。由于尚可喜曾镇压皮岛兵变,导致沈世魁一度失去了权力,因此沈世魁对尚可喜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明崇祯六年(1633年)十月,沈世魁设计诱骗尚可喜前往皮岛,企图以此机会加害于他。这一阴谋被尚可喜的部下许尔显等人察觉,尚可喜意识到自己身处险境,于是萌生了离开明朝、投奔后金的想法。
尚可喜随后派遣许尔显、班志富等人前往沈阳,与后金方面接洽。这一消息传到皇太极耳中,他非常高兴,甚至大呼“天助我也”,并赐尚可喜的部队名为“天助兵”。
明崇祯七年(1634年)正月初一,尚可喜利用新年聚会的机会,逮捕了副将俞亮泰、仇震泰,随后率领麾下的军队掠夺了广鹿、大小长山、石城、海洋等五个岛屿,带走了一万余名军民以及大量的军需物资。二月,尚可喜带着麾下的将领和这些军民,携带各种武器装备,乘船渡海归顺了后金。
同年四月十日,尚可喜抵达盛京(今沈阳),皇太极亲自出城三十里迎接,给予了与孔有德、耿仲明相同的尊贵待遇。皇太极高度赞扬了尚可喜的决断力和对时局的准确判断,称赞他“达变通权”、“知明运之倾危,识时势之向背”。为了表示欢迎和信任,皇太极赏赐了尚可喜无数珍宝,并发还了此前后金所俘虏的尚可喜家族成员共27人。作为回报,尚可喜被授予总兵官之职,并被纳入汉军镶蓝旗。
三、封王从征
尚可喜在归顺后金后,逐渐成为清朝早期的重要将领之一。随着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尚可喜的地位也随之提升。明崇祯九年(1636年),也就是清崇德元年,皇太极为了表彰尚可喜等人的忠诚与贡献,将孔有德封为恭顺王、耿仲明封为怀顺王、尚可喜封为智顺王,这三位被称为清初三顺王。同时,皇太极还将海州赐给尚可喜作为封地,允许他将家眷和旧部安置在此,这表明了他对尚可喜的高度信任和礼遇。
同年十二月,尚可喜跟随皇太极出征朝鲜。此次远征朝鲜的目标是为了削弱明朝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并迫使朝鲜与清朝结盟。在此次战役中,清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迫使朝鲜国王李倧签订了城下之盟,同意与清朝结盟,并承诺不再支持明朝。尚可喜在这次征伐中表现突出,为清朝在东北亚地区确立优势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也就是清崇德七年,尚可喜继续为清朝立下赫赫战功。这一年,他在松锦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松锦之战是明朝与清朝争夺辽东地区控制权的关键战役之一。尚可喜跟随清军进攻松山、杏山等地,这些地区是明朝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据点。在这一系列战役中,尚可喜指挥有方,不仅展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而且还立下了显着的战功,为清军最终攻克这些战略要地起到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