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与建设宝岛(第2页)

 五、遭遇挫折

 1650年(清顺治七年,永历四年),郑成功在潮州之役后退回到闽南地区。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他采取了策略性的行动。当时,厦门被郑成功的族叔(一说族兄)郑彩、郑联控制。郑联在厦门的统治被认为过于苛刻,对当地民众造成了很大的负担。郑成功利用这一点,采纳了施琅的建议,计划夺取厦门。

 同年中秋,郑成功趁着郑彩不在厦门的机会,前往厦门拜访郑联。由于郑联没有预料到郑成功的真正目的,没有设防,结果被郑成功的手下刺杀。不久,郑彩得知郑联的死讯后,不敢与郑成功对抗,回到厦门后便主动交出了兵权。这样,郑成功顺利接收了郑彩、郑联的大部分部队,并取得了厦门和金门作为抗清的根据地。

 同年十一月,清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率军攻入广州,郑成功奉永历帝的命令南下勤王,留下叔父郑芝莞守卫厦门。十二月,郑成功抵达广东揭阳,并与郑鸿逵会师。两人商议后决定,郑成功继续率军南下支援永历帝,而郑鸿逵则前往厦门协助防守。

 1651年(清顺治八年,永历五年)正月,郑成功抵达南澳。二月二十五日,郑军舰队在盐州港附近遭遇风暴,郑成功的主船险些解体,几乎所有的船上器具都丢失了,甚至无法准备食物。幸运的是,第二天下午风雨停歇,郑成功与舰队会合。这次遭遇是郑成功海上生涯中最大的一次危险,事后他对主副中军船的两位驾驶进行了重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同年三月,郑军抵达广东大星所(今广东惠东)。此时,清福建巡抚张学圣得知郑成功主力远赴广东,厦门防务空虚,便命令马得功、王邦俊等趁机攻击厦门。马得功挟持了郑芝豹,利用他的身份获得了船只,顺利渡海攻击厦门。面对清军的突然袭击,负责厦门防务的郑芝莞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只顾着将个人财物转移至私人船上逃亡。这使得清军轻易地攻破了厦门,并将郑家的财富和装备洗劫一空。郑成功的妻子董夫人与长子郑经只来得及带着祖宗牌位逃离,避免了被俘。

 清军得手后并未打算长期驻守厦门,而是迅速撤离,满载战利品返回内陆。此时,郑鸿逵率军赶来支援厦门,正好在海面遭遇返航的马得功部队。但由于马得功威胁要伤害郑鸿逵的母亲和兄长(郑芝龙),郑鸿逵被迫放走了马得功。

 不久,郑成功在广东得知厦门被袭的消息。原本他想继续南下勤王,但因士兵思归心切,最终决定返回厦门。收复厦门后,郑成功追究责任,将胆怯逃亡的叔父郑芝莞斩首示众,而郑鸿逵则主动交出兵权,退隐东石镇白沙,不再过问政事。

 同年五月,郑鸿逵麾下的大将施琅因叛变事泄而擅自处决了郑成功部将曾德。郑成功以此为由想要诛杀施琅全家。施琅在友人的帮助下逃脱,但他的父亲和弟弟都被处决。自此,施琅与郑成功结下了不解之仇,决定重新降清。

 六、相持局面

 1651年(清顺治八年,永历五年)下半年,郑成功在闽南地区发动了一系列军事行动,逐渐巩固了自己在这一区域的地位。在小盈岭、海澄等地,郑军取得了磁灶战役、钱山战役和小盈岭战役的胜利,收复了平和、漳浦、诏安、南靖等地。随着这些胜利的到来,郑军的声势日益高涨,包括定西侯张名振在内的多位将领前来投靠。

 1652年(清顺治九年,永历六年)正月,郑成功在海澄地区取得了另一项重要进展,清军海澄守将赫文兴投降。二月,郑军开始进攻长泰县。面对郑军的攻势,清朝派遣陈锦率领大军前来救援。两军在江东桥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郑成功凭借对闽南地形的熟悉,在江东桥附近布设了大量伏兵,最终大败陈锦,歼灭了大部分清军,取得了江东桥战役的胜利,并随即攻克了长泰县。

 攻克长泰之后,郑成功集结大军进攻漳州府城,将之重重包围。同年四月,为了缓解漳州的压力,清军决定从海上进攻厦门,企图迫使郑成功回师救援。为此,清军集结了百艘船舰,向厦门发起进攻。郑成功派遣陈辉、周瑞等将领率领百余艘战舰迎击,双方在崇武海域爆发了激烈的海战。郑军在这场海战中大获全胜,从而确保了对漳州府城的持续围攻。

 漳州府城的守军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使得郑军的围攻持续了超过半年的时间。长时间的围困导致城内水粮枯竭,士卒和平民饥饿致死的情况层出不穷。史料记载,城中出现了极其悲惨的情景,军民互相争夺食物,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极端情况。

 同年九月,清军将领固山额真金砺率领大军抵达福建,并进入泉州府。面对强敌,郑成功下令解除对漳州的围困,以便集中力量对抗金砺。郑成功将部队部署在漳州龙溪古县,意图复制先前击败陈锦的方式,使用伏兵战术对付金砺。然而,金砺的军队识破了郑军的计谋,两军展开了一场混战。在这场战斗中,郑军损失惨重,多名将领阵亡,最终不得不撤退以确保海澄和厦门的安全。清军乘胜追击,收复了南靖、漳浦、平和、诏安四县。

 1653年(清顺治十年,永历七年)四月,金砺再次进犯海澄。在激烈的战斗中,郑军遭受了重大损失,许多部将牺牲。面对严峻的形势,郑成功亲自上阵鼓舞士气,甚至险些遭到清军炮火的直接打击。五月,郑成功发现清军的火药和粮食供应出现问题,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待清军大举渡河之际,发动火攻,大破金砺的军队,取得了海澄战役的胜利。这场胜利不仅保住了海澄的安全,也使得金砺被清廷召回京城,双方再度进入了相持的局面。

 七、力拒清廷

 1653年(清顺治十年,永历七年)五月,郑成功在海澄战役中大败清军将领金砺之后,双方进入了短暂的相持阶段。同年八月,双方在泉州府安平报恩寺内进行了一次议和,郑军得以暂时休兵,筹备粮饷,整顿军备。然而,清廷并未放弃招降郑成功的努力。同年十一月,顺治帝再次敕封郑成功为“海澄公”,并承诺给予泉州府之地安置兵将,但郑成功仍旧拒绝接受。

 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永历八年),郑成功继续坚持抗清。这一年,定西侯张名振见清军主力集中在福建,认为江浙等地的防务空虚,于是请求郑成功派兵北上。张名振率领百艘战舰北上,图取江南地区,一度攻至金山寺,威胁南京城。然而,由于后援接济不及,最终不得不回师。同年的二月,清廷再次派遣使者与郑成功议和,提出给予兴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府地方的条件,但郑成功以“兵马繁多,非数省不足安插”为由,再次拒绝了清廷的提议。同年八月,清廷再次派遣使者进行谈判,郑成功的亲弟弟郑渡、郑荫也在使者之列。郑成功认为清廷并无诚意,表示“我一日未受诏,父一日在朝荣耀”,又一次拒绝了清朝的条件,坚持抗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同年,南明西宁王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系,希望双方能从东西方向同时进攻广东,使明朝势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长江北伐,攻取赣、皖、苏各省,则复兴大业有望。郑成功派遣林察、周瑞督军西进,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未能按时与李定国会师。李定国孤军奋战,虽然一度攻克肇庆,但在广州城外遭遇大败。李定国原本期望与郑成功会师北伐,甚至促成了李、郑两家的联姻以巩固同盟,但由于郑成功未能按时会师,导致了这次合作的失败,李定国对此感到相当失望。

 同年,清朝漳州协守刘国轩向郑成功投降,引领郑军进入漳州府城。漳州总镇张世耀见大势已去,与属下官员一起向郑军投降。十二月,郑军分兵进击,先后拿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诸县,并进入兴化地方。

 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永历九年),永历帝鉴于与郑成功势力相隔遥远,特别批准郑成功设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审理等官方便施政,并允许他委任官职,武官可达一品,文职可达六部主事。郑成功每次拜封官员时,都会请宁靖王朱术桂等明朝宗室在旁观礼,以示尊重体制。郑成功还将厦门(当时称中左所)改名为“思明州”,并建造演武亭,以便亲自督察官兵操练。同年九月,清朝定远大将军、郑亲王世子济度率领三万大军入闽,准备进攻厦门。郑成功一方面巩固金门、厦门的防御,另一方面派遣部将率领舟师分别北上浙江、南下广东,使清军腹背受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