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朱以海:明末悲歌(第2页)
朱聿键闻讯后勃然大怒,立即将前来使节囚禁,并不久后处决了朱以海派遣的另一使者总兵陈谦。这一系列行动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对立。尤其是朱以海派遣使者的举动,让郑芝龙感到不满,也使得原本就紧张的局势更加恶化。
朱以海坚持与隆
武朝廷分庭抗礼的态度,加上他的政权地处抗清前线,客观上为隆武朝廷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安全保障。因此,隆武朝廷的实际掌控者郑芝龙对这种局面感到满意,甚至有了按兵不动的借口。朱以海的这种做法虽然表面上是对隆武朝廷的挑战,但实际上也为南明政权的整体利益带来了一定的好处。
然而,朱以海的这种行为也导致了官职的混乱。为了争取支持,他不惜以高官厚爵来收买人心,这导致了官僚体系的紊乱,也加剧了南明政权内部的腐败现象。
四、声势大振
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清朝派遣大军征讨浙东,恰逢这一年夏季浙江久旱无雨,钱塘江水 涸 流 细 。清军发现江水浅到仅能淹没马腹,于是分兵两路进击绍兴。方国安负责的钱塘江防线瞬间土崩瓦解,大批明朝官吏投降清军。五月二十九日夜,朱以海在张名振等人的护卫下紧急离开绍兴,经台州乘船逃往海上。在出走之前,朱以海派遣靖夷将军毛有伦保护家人退往台州,但毛有伦却自作主张,改道蛟关以便进入海域,不料途中遭遇叛将张国柱,朱以海的家眷被押往杭州。
清廷以此为要挟,派使者前往通告朱以海,要求他剃发归降。然而,朱以海坚决拒绝,并愤怒地抨击清军“平夷我陵寝,焚毁我宗庙”。他的强硬态度赢得了部分明朝遗臣的尊重和支持。
朱聿键被清军杀害后,一些不愿投降清廷的文武官员转而支持朱以海,这使得他的地位得到了显着提升。这时,张名振不失时机地提出了“隆中对”式的策略。他向朱以海阐述了先三分天下,建立根据地,再逐步收复失地的战略方针。具体步骤包括:首先攻取清军兵力薄弱的福建,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其次,利用“监国”的名义和声望,招揽人才,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同时,妥善处理好与海外邦国的关系,争取朝鲜和日本的支持;在西南桂王称帝的情况下,不再采取针锋相对的方针,让桂王政权尽量拖住清军。这样一来,就能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待江南空虚之时,用精兵袭取南京,明朝复兴便有望实现。
朱以海对这一策略极为赞赏,决定按照张名振的建议行事。同年六月,朱以海在张名振等人的保护下抵达舟山。割据舟山群岛的黄斌卿借口自己是隆武朝廷所封,拒绝接纳朱以海入城,鲁王君臣在舟山借住了两三个月,做足了仁义文章。
九月,据守金、厦一带的永胜伯郑彩将朱以海迎入福建。然而,郑芝龙已经赶赴福州向博洛投降,并派人通知郑彩献出鲁王以向清廷请赏。郑彩不愿投降清朝,决定奉朱以海为主。朱以海的实力迅速增长,大多数浙江和福建的官民都以他为中兴大明的旗帜。再加上满洲军主力已被博洛带回北京,福建清军兵力空虚,这为朱以海在福建立足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奋战福建
顺治四年(1647年)正月,朱以海在长垣誓师,表达了“王业不偏安”的决心。在他的领导下,朝政军队初步整顿完毕后,随即着手收复失地。短短半年内,福建多个府县相继被收复。朱以海亲自出征,广发檄文号召各地绅民起事,共创大业。“解放区”不断扩大,建宁府以及建阳、崇安、松溪、政和、寿宁、连江、长乐、永福、闽清、罗源、宁德等地均被收复。同年十月,福宁州也被明军攻克,清朝在福建的统治陷入崩溃的边缘。
原隆武朝大学士朱继祚从北京回到原籍福建兴化,接受了朱以海的重任,在兴化城内号召起义,使得兴化总兵张应元措手不及,带着残兵败卒乘夜逃跑,兴化城落入明军之手。到顺治五年(1648年)上半年,朱以海收复了闽东北三府一州二十七县,省会福州几乎成了一座孤城。为了尽快攻占福州,朱以海亲临福州城外的闽安镇指挥攻城,在他的激励下,福建“义师起,八郡同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