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张允随治理云南:清朝改革先锋
一、仕途起始与地方治理
张允随的仕途始于清康熙年间,他通过捐赠的方式成为了光禄寺典簿。光禄寺是中国古代负责皇家宴会、祭祀等重要礼仪活动的机构之一,典簿则是负责文书、档案等工作的官员。尽管这一职位本身并不显赫,但对于一个初入仕途的年轻人来说,却是一个积累经验和人脉的好机会。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张允随的命运迎来了第一次转折,他被晋升为江南宁国府同知。宁国府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张允随在这里的工作主要涉及地方行政管理,这对他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历练。同知是知府的副手,负责协助知府处理政务,张允随在这个职位上的表现显然得到了上级的认可。
不久之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张允随再次获得提拔,这次他被任命为云南楚雄府知府。楚雄位于云南省中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也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重要通道。张允随在楚雄府的工作不仅需要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还需要应对复杂的民族关系,这对于他的领导能力和政治智慧都是极大的考验。
雍正元年(1723年),张允随的仕途遭遇了一个小小的挫折——他的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礼制,他需要回家守孝。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张允随在处理云南铜厂事务上的才能引起了总督鄂尔泰的注意。鄂尔泰认为张允随在管理和运营铜厂方面有着不可多得的才能,于是向朝廷请求让张允随留在云南继续管理铜厂。
在守孝期满之后,张允随果然被重新任命为广南府知府,但由于个人原因并未就任。雍正二年(1724年),他又被任命为曲靖府知府,并且很快升任为云南粮储道。这个职位的重要性在于它直接关系到云南的粮食储备和供应,对于保障地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张允随在这一职位上的工作表现非常出色,他不仅成功地管理好了粮食储备,还积极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赢得了广泛赞誉。
二、推动矿业改革与发展
雍正五年(1727年),张允随被提升为云南按察使,并在同年十一月担任云南布政使。这个时期,云南的铜矿资源丰富,但由于管理不善和技术落后,许多矿山已经处于半废弃状态。同时,宝源局和宝泉局作为铸造钱币的主要机构,对铜的需求非常迫切,而当时云南的铜产量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导致不得不从海外进口铜材,这不仅增加了成本,也带来了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张允随在担任云南布政使之初,便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他首先对云南各地的铜矿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发现了许多旧矿山虽然已经被放弃,但实际上仍具有很大的开采价值。通过对这些矿山的重新评估,张允随意识到,只要采取正确的管理和技术手段,这些旧矿山完全可以恢复生产,并且有望提高产量。
基于这一认识,张允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旧矿山的复兴。他首先提高了旧矿山的开采价格,以激励矿主和工人积极开采。同时,他还改进了矿山的管理机制,加强了对矿山开采过程中的监督,确保了矿山能够安全高效地运作。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激发了民间开采铜矿的积极性,旧矿山的生产得到了显着的复苏。
除此之外,张允随还着眼于长远发展,积极寻找新的铜矿资源。在他的领导下,云南先后发现了大龙、汤丹等多个新的矿山。这些新矿山的开发不仅增加了铜的产量,也极大地丰富了云南的矿产资源。通过这些努力,云南每年获得了约八九百万斤的铜,完全满足了宝源局和宝泉局的需求,从而停止了对外来铜材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