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国泰:从高位到囚笼的命运转折(第2页)

 乾隆帝在接到国泰的奏折后,深感其孝心可嘉。虽然国泰本人并无直接过错,但他的举动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中“孝”的美德。乾隆帝对此表示赞赏,并在批复中写道:“你没有罪,何必惊慌?”这句话既是对国泰孝心的认可,也是对其未来的鼓励和支持。

 尽管国泰的请求未被批准,但他这份真诚的孝心感动了皇帝,也为他在官场中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

 三、执拗性格:权威与傲慢并存

 国泰在成为山东巡抚之后,其权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随着职位的上升,国泰的性格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年轻时便享有尊贵地位的他,对待下属的态度变得异常傲慢。稍有不如意之处,他便会大声呵斥,这不仅让下属感到压力重重,也在官场中引起了广泛的不满。

 国泰的性格特点在其早期仕途中已有端倪。由于出生于显赫的家庭,他从小就习惯了被人尊敬和服从。这种优越感在他进入官场后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当国泰成为山东巡抚时,这种性格特点变得尤为突出。他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对下属大发雷霆,使得下属们在工作中战战兢兢,生怕稍有不慎就会受到斥责。

 在国泰手下工作的官员中,有一位名叫于易简的布政使,他是江苏金坛人,大学士于敏中的弟弟。于易简为了讨好国泰,不惜在汇报工作时行跪拜之礼,这种卑躬屈膝的行为在当时极为罕见,却反映了官场风气的腐化。于易简的这种做法不仅暴露了他对权力的畏惧,也从侧面反映了国泰在官场中的强势地位和霸道作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国泰对待

下属的方式不仅体现在言语上,还体现在日常工作中。他常常不顾下属的感受,随意更改决策,甚至在公开场合批评下属,极大地损害了下属的尊严。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也破坏了官府内部的和谐氛围。

 国泰的执拗性格不仅体现在对下属的态度上,还表现在他对同僚的态度上。他往往不听取他人意见,坚持己见,这使得许多原本可以合作的事务变得复杂起来。在与同僚的交往中,国泰的傲慢态度也逐渐累积了众怒,导致他在官场中越来越孤立。

 这种性格上的缺陷最终成为国泰仕途上的巨大障碍。尽管他在处理政务方面有一定的才能,但其傲慢和固执的性格使得他在人际关系上屡屡受挫。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负面的影响逐渐扩大,最终导致了他在官场中的孤立无援。

 四、御史弹劾:贪污案揭露官场黑幕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御史钱沣向朝廷呈递了一份震惊朝野的弹劾状,指控山东巡抚国泰及其同伙布政使于易简存在严重的贪污行为。这一弹劾状迅速引起了乾隆帝的高度重视,并随即展开了一系列调查。

 钱沣在弹劾状中详细列举了国泰和于易简利用职权向下属索取贿赂的具体事实。根据钱沣的指控,国泰和于易简不仅在日常工作中收取贿赂,而且还向各地的州县官员索取巨额财物,导致各地的仓库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也严重败坏了官场的风气。

 乾隆帝在接到钱沣的弹劾状后,意识到这是一个涉及高层官员的重大案件,决定亲自过问此事。他命令尚书和珅、左都御史刘墉等人组成调查组,前往山东进行彻查。这一举动显示了乾隆帝对于整顿吏治的决心,同时也表明了他对御史钱沣所举报内容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