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西江才子戴衢亨:从赣南走出来的清代名臣(第2页)

 二、状元天定

 戴衢亨夺得状元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命运的转折。公元1778年,这一年对于科举制度来说非比寻常,因为所有负责此次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同考官以及读卷官,全都是前科状元,这在科举史上极为罕见。其中,两位同考官黄轩与金榜分别来自徽州的休宁五城和歙县,这样的阵容本身就足以让这次科考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殿试结束后,按照惯例,考官们挑选出前十名的试卷呈送给乾隆皇帝审阅。起初,考官们推荐的是来自北京的邵自昌的试卷作为头名,尽管乾隆皇帝在阅读邵自昌的卷子时发现其中略有瑕疵,但并未打算更改原有的排名。正当准备拆开试卷上的密封条,公布名次时,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吏部尚书程景伊受命当场拆封试卷以填写榜单。当他拿起邵自昌的试卷时,却遇到了困难——卷子似乎异常牢固,无法轻易揭开。这一意外拖延了时间,令在场等待的乾隆皇帝感到焦急。为了尽快确定名单,皇帝下令将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考生依次提前,而邵自昌的试卷则被移到了第三的位置。即便如此,邵自昌的卷子依旧难以拆开,直到第四份试卷被移到第三位之后,邵自昌的卷子才终于被打开。

 乾隆皇帝目睹了这一切,他认为这是天意的安排,于是决定按照最终拆封的顺序来确定名次。就这样,原本由金榜那一房录取的第二号试卷考生,即23岁的戴衢亨,被钦定为状元。而邵自昌虽然最终试卷被拆开,但却只能屈居二甲第一名,获得了一个“金殿传胪”的称号,与状元失之交臂。

 三、慧眼识英

 戴衢亨在成为朝廷重臣之后,一直秉持着公正无私的原则选拔人才。他在多次主持湖北、江南、湖南等地的乡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才德作为选拔标准,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而在嘉庆十四年(1809),他更是以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的身份,肩负起了更为重要的使命——主持会试,并担任殿试阅卷大臣。